问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予而后为正脉也"。

——李贽《焚书》

材料二

“我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这些著作,我从中吸取了精华,除了最纯洁的道德之外我从未在其中发现任何东西,并且没有些许的假充内行式的蒙骗的味道。"。“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

——【法】伏尔泰《哲学辞典》(1764年)

材料三

孔子……为大地教主。生于乱世,……改除乱世勇乱争战角力之法,而立《春秋》新王行仁之制。……此制乎,不过其夏葛冬裘,随时救民之言而已。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叙》(1892年)

材料四

总而言之,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或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1935年)

材料二的观点与材料一有何不同?结合所学分析伏尔泰提出这种观点的原因。

答案

参考答案:

不同:材料二高度推崇孔子。

原因:天主教会与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大、愚昧与黑暗;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在思想领域开展反封建斗争;伏尔泰借儒家思想的理性、道德为武器来抨击欧洲封建制度(孔子提倡道德自觉,注重政治与人事,“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与伏尔泰的反对君主制度,提倡自然神论,批判天主教会,主张言论自由的思想产生了共鸣);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不畅,伏尔泰对中国实际情况存在认知偏差。

解析:材料一是很明显的在贬低孔子,而材料二恰恰相反是在高度推崇孔子。而伏尔泰提出这种观点的原因是因为天主教会与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大、愚昧与黑暗,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在思想领域开展反封建斗争,伏尔泰借儒家思想的理性、道德为武器来抨击欧洲封建制度。当然,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不畅,伏尔泰也对中国实际情况存在认知偏差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城市交通拥堵已成最令人头疼的事之一。但科学家最近发现:蚂蚁不仅善于啃骨头,还善于解决行走拥堵的问题。德国德累斯顿理工大学教授、群体智能专家迪尔克·赫尔冰注意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觅食过程中,成百上千只蚂蚁在蚁穴和食物所在地之间来来往往,最终都能在相对最短的时间内得到食物,却从来不会出现拥堵现象。

赫尔冰和他的同事们设计了一个实验:他们造出了一条蚂蚁高速路,在蚁穴和糖浆之间有两条不同的路径。实验开始后,较窄的那条路很快出现了拥堵迹象,但在这时,一只从糖浆处取食返回的蚂蚁在蚁穴洞口遇到另一只正要出发的蚂蚁,返回的蚂蚁便将要出发的蚂蚁“推”到另一条路上。因此,狭窄的那条路上的拥堵现象立即解除。借助于蚂蚁的交通模式,科学家在电脑上做了一个更复杂的模拟实验,设计了多条长度不同的路径,结果蚂蚁们依然能各行其道,忙而不乱,快速高效地到达食物所在地。根据仿生学的原理,我们可以从蚂蚁的思维中得到某些启发。这就是说,返回的蚂蚁向迎面而来的同伴发出信息,告诉对方前面交通情况不好,让它另选一条路。另一条路的距离虽然远些,但由于避免了可能出现的拥堵,所以避走近路换行远道成为最佳选择。

人类既然可以受飞鸟的形态启发发明飞机,是不是也可以深入研究一下蚂蚁们的“交通规则”,来缓解城市的交通拥堵

赫尔冰和他的同事们做实验的目的是:()

A.研究蚂蚁是否是群体智能生物 

B.研究蚂蚁如何解决行走拥堵的问题 

C.研究蚂蚁如何在短时间内得到食物 

D.研究如何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