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予而后为正脉也"。

——李贽《焚书》

材料二

“我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这些著作,我从中吸取了精华,除了最纯洁的道德之外我从未在其中发现任何东西,并且没有些许的假充内行式的蒙骗的味道。"。“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

——【法】伏尔泰《哲学辞典》(1764年)

材料三

孔子……为大地教主。生于乱世,……改除乱世勇乱争战角力之法,而立《春秋》新王行仁之制。……此制乎,不过其夏葛冬裘,随时救民之言而已。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叙》(1892年)

材料四

总而言之,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或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1935年)

归纳材料一中李贽的基本观点,这种观点的出现反映了儒学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

参考答案:

观点:认为孔子并非圣人,反对盲目崇拜孔子。

变化:明朝后期,儒家思想受到了怀疑和挑战。

解析:李贽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认为孔子并非圣人,反对盲目崇拜孔子。例如,“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予而后为正脉也"。这种观点的出现反映了儒学地位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变化指的是明朝后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了怀疑和挑战,毕竟一定思想是一定经济、政治的反映。李贽也被称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异端。仅仅是使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了怀疑和挑战,因为当时自然经济仍然是根深蒂固的。

单项选择题 A1型题
填空题 案例分析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