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文化自信,是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之后的自信,也是尊重文明多样性基础上的自信。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向西域传播中华文化,也引进了葡萄、芝麻等西域文化成果。唐代中国通使交好的国家多达70多个,促进了中华文化远播世界,也促进了各国文化和物产传入中国。明代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了中国同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明末清初,欧洲的天文学、医学等知识纷纷传入中国,开阔了中国人的知识视野。之后,中外文明交流借鉴更是频繁展开,这其中有冲突、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的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

根据材料所给的信息,请你用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就树立文化自信提出建议。

答案

参考答案:

(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2)要求我们在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求同存异中,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3)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解析: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所给的信息,用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就树立文化自信提出自己建议。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但本题的切口不大,直接考查学生对中华文化包容性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解答本题学生首先要明确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实质,即求同存异与兼收并蓄;其次,需要学生对材料中“文化自信”的表述进行分析,从中找出关键性的词语来进一步明确答题的方向。本题材料中“文化自信,是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之后的自信,也是尊重文明多样性基础上的自信”,启示学生应从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以及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等方面去分析说明。考点: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征。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