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材料题

材料一:丞相王绾说:“现在天下初定,应该实行分封制。”廷尉李斯说:“不行,当初周就是因为分封,诸侯的权力太大,造成长年战争的局面,现在应该实行郡县制。”他们都说自己的建议好,向秦始皇推荐。

材料二:有一天,原齐国的赵二拿着一串钱(刀币)来到街上,准备买牛,可是他发现街上的人进行买卖时争吵不休,原来他们拿着各自的钱,谁也不愿意接受对方的钱。赵二看了看手中的刀币叹了口气,丧气的走了。

材料三: 一次,王五(原魏国人)到街上买了二尺布,可回到家里自己一量不足两尺。于是他去找卖布的老板理论,可老板(原秦国人)坚持认为自己给足了尺寸,坚决不退,两人把官司打到了秦始皇那里。        

材料四:秦始皇发布了一封诏书,到南方(原楚国),但这里的官吏却看不懂诏书的内容。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

                                                                             

(2)秦始皇是如何解决材料中所出现的这些问题的?

                                                                              

(3)你认为秦始皇在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功绩是什么?请说出理由。

                                                                                    

答案

(1)材料一反映的是丞相王绾和李斯争论秦国是实行分封制好还是实行郡县制好;材料二反映的是一个国家货币不统一给人们带来的烦恼;材料三反映的是量长度的尺子不统一人们带来的不必要的争吵;材料四反映了文字不统一所带来的不便。

(2)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全国划分36郡,郡下设县;统一货币,统一使用秦国的圆形方孔铜钱;统一度量衡,颁布了全国通用的长度、容量和重量的计量标准;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的通用字体。

(3)此问答案可多样化,如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统一货币、文字和度量衡,促进了各民族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比如北筑长城,抗击匈奴的袭扰,统一南疆,兴修灵渠。

判断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