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材料一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二程集》材料二千万其人者,各得其千万人之心;千万其心者,各遂其千万人之欲门是谓物各付物,天地之所以因材而笃也,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也。——李贽《道古录》材料三清朝前期戴震等一些儒学思想家关于“礼”的设想,隐含了一些瓦解文化专制和真理独占的政治集权体制,将社会秩序建立在常识与规则之上的设想也隐含了作为个体的“人”在社会生活中独立存在的空间被承认的可能性。——据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据材料二,李贽对人性有着怎样的认识?结合李贽所处时代,指出影响这些认识产生的因素。
答案
参考答案:
认识:人都有自然本性;要顺应人性,使其自由发展。
因素:专制统治加强,社会矛盾尖锐;商品经济发展;理学束缚人性。
解析:本小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从材料二中提炼出李贽对人性有着认识,抓住几个“千万人”各不相同,“因材而笃”,“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也” 解答;要解答李贽的认识所产生的时代因素,从政治的专制加强、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思想上理学僵化等几个方面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