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论述题

在不知不觉中,西方的“愚人节”“圣诞节”等越来越受一些年轻人的欢迎,一些中国传统节日却有走向衰落的迹象。有人认为,具有特定文化内涵、体现着中华文明特点的传统节日受到冷落,意味着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对我国民间文化的冲击。扫墓、踏青、折柳、洙浴、吟咪等,体现了清明节缅怀、感恩和亲近自然的文化传统。近年来,网上祭奠、家庭追思、献花遥祭等,为清明祭扫添增了新的表现形式;人文纪念、公祭先烈、文化展览等,为清明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请回答: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文化创新的途径。

答案

参考答案:

(1)立足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清明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发扬传统清明文化中健康有益的内容,去除封建落后的成分;采用节约环保的绿色过节方式,注人体现时代要求的新内容。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既吸取外来有益文化,又保持我国清明文化的民族特色。

(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5)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要立足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新清明文化。

解析:

题目的知识范围限制是文化创新的途径,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化创新还要克服两种错误的倾向,结合材料分析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的文化创新的途径

点评:本题的知识范围是文化创新的途径,这是书本确定的知识点,考生只要把这些知识点和材料结合起来分析即可。

单项选择题

一、2011年11月29日4时,A铁矿390平巷直竖井的罐笼在提升矿石时发生卡罐故障罐笼被撞破损后卡在距离井口2.5m处,当班绞车工甲随即 升井向矿长乙和维修工丙报告后,乙和丙下井检修。丙在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3次对罐笼角、井筒护架进行切割与焊接,切割与焊接作业至7时结束。 随后乙和丙升井返回地面。  当日7时29分,甲在绞车房发现提升罐笼的钢丝绳异动,前往井口观察,发现直竖井内起火,当即返回绞车房,关闭向井下送电的电源开关。并立即升 井向乙和丙报告。随后甲和丙一起下井,到达390平巷时烟雾很大,能见度不足5m,甲和丙前行到达离起火直竖井约300m处,无法继续前行,遂返回地面向 乙汇报,乙立即报警,调矿山救护队救援,并启动A矿山应急救援预案。  截至11月27日10时,核实井下被困人员共122人,其中救护队救出52人,70人遇难,遇难人员中包括周边的4座铁矿61名井下作业人员。  事故调查发现,A铁矿与周边的4座铁矿越巷开采,井下巷道及未*****区互相贯通,各矿均未形成独立的** 通风系统,且安全出口和标志均不符合安全规定事故调查组确认,该起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丙在切割与焊接作业时,切割下来的高温金属残块及焊渣掉落在井槽充填护*的**上,造成荆笆着火,引 燃****的可燃物,引发火灾。该起事故的经济损失包括:人员伤亡后所支出的费用9523万元,善后处理费用3052万元,财产损失1850万元,停产损 失580万元,处理环境污染费用5万元。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共14分,每题2分,1-3题为单选题,4-7题为多选题)。

根据《火灾分类》(GB/T4968-2008),A铁矿直竖井发生的火灾类别属于()

A.A类火灾

B.B类火灾

C.C类火灾

D.D类火灾

E.E类火灾

填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