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材料一:8月7日23时许,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城东北部山区突降特大暴雨,引发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大量房屋损坏、人员伤亡。泥石流涌入白龙江,形成堰塞湖。受灾地区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放在最突出位置,以更加顽强的精神、更加科学的安排、更加有力的措施,争分夺秒抢救被困人员,千方百计做好抢险救援各项工作。把抢险救援作为当前的最重要工作,力争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材料二:2010年8月8日,国务院 * * 温 * * 赶到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甘肃舟曲县灾区,察看灾情,指导救灾。温 * * * * 作出明确指示。要求甘肃省和有关部门当前要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计救人,组织群众避险,确保群众生命安全,妥善安排灾区群众的生活。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的?

答案

参考答案:

①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发生后,国务院高度重视迅速启动了紧急预案,温 * * * * 亲临抗灾第一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体现了密切联系群众,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②灾情发生后,政府要把抢险救援作为当前的最重要工作,力争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以更加顽强的精神、更加科学的安排、更加有力的措施做好抢险救援各项工作,体现了政府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③国务院 * * 温 * * 赶到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甘肃舟曲县灾区,察看灾情,指导救灾工作。体现了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的工作方法。

选择题
问答题

在考生文件夹下,打开WORD1.DOC,按照要求完成下列操作并以该文件名(WORD1.DOC)保存文件。
[文档开始]
音调、音强与音色
声音是模拟信号的一种,从人耳听觉的角度看,声音的质量特性主要体现在音调、音强和音色三个方面。
音调与声音的频率有关,频率快则声音尖高,频率慢则声音显得低沉。声音按频率可分为:次声(小于20Hz)、可听声(20Hz-20000Hz)和超声(大于20000Hz)。
音强即声音音量,它与声波的振动幅度有关,反映了声音的大小和强弱,振幅大则音量大。
振幅和周期都不变的声音称为纯音,但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声音一般都不是纯音,而是由不同振幅的声波组合起来的一种复音。在复音中的最低频率称为该复音的基频。复音中其他频率称之为谐音,基频和谐音组合起来,决定了声音的音色,使人们有可能对不同的声音特征加以辨认。
不同种类声音的频带宽度
声音类型频带宽度
男性声音100Hz-9KHz
女性声音 150Hz-10KHz
电话语音200Hz-3.4KHz
调幅广播50Hz-7KHz
调频广播20Hz-15KHz
宽带音响20Hz-20KHz
[文档结束]
(1)将文中所有的“谐音”替换为“泛音”并加下划线。
(2)将标题段文字(“音调、音强与音色”)设置为三号红色宋体、加粗、居中并添加黄色底纹。
(3)正文文字(“声音是模拟……加以辨认”)设置为小四号宋体,各段落左、有各缩进1.5字符,首行缩进2字符,段前间距1行。
(4)将表格标题(“不同种类声音的频带宽度”)设置为四号宋体、倾斜、居中。
(5)将文中最后7行统计数字转换成一个7行2列的表格,表格居中,列宽3厘米,表格中的文字设置为五号宋体,第一行内容对齐方式为中部居中,其他各行内容对齐方式为中部两端对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