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从既往经验看,一个国家的发展中程,既可能面对人口红利消失的“刘易斯拐点”,也可能陷入人均GDP4000美元之后的“中等收入陷阱”,甚至是国际秩序变革中的“修昔底德陷阱”。正如“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所说的,中国海“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也表明,所谓“陷阱”,大多是源于资源禀赋变化之后,原有发展路径被锁死。从这个角度看,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正是中国应对发展风险、跨越发展陷阱的一把钥匙。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环境约束日益增强、产业升级阻力重重、传统优势不断削弱……站在更高起点的中国,正需要以新思路寻找动力、以新理念引领行动。当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党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新变化,五大发展理念着眼的正是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瞄准的正式由快到好的“转型机遇”、由大到强的“升级机遇”,指向的正是中国发展的下一个关键无年。

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史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从坚持科学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到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国发展的进程,也正是思路升级、理念更新的过程。五大发展理念必将融入“中国道路”、续写“中国奇迹”,它所导引的深刻变革,将推动中国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结合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有关知识,分析五大发展理念的形成蕴含的哲学道理。

答案

参考答案:

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五大发展理念诞生于中国应对发展风险、扩越发展陷阱的进程中。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五大发展理念将导引中国深刻变革,推动中国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五大发展理念是中国发展思路的升级,发展理念的更新。

解析:

【考点】实践是认识的动力;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分析】本题知识指向明确,考查“求索真理的历程”有关知识,要求考生分析五大发展理念的形成蕴含的哲学道理,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五大发展理念诞生于中国应对发展风险、扩越发展陷阱的进程中体现了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五大发展理念将导引中国深刻变革体现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五大发展理念是思路升级、理念更新的过程,体现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回忆录(片段)

  爷爷离休后,专心写起了回忆录。他究竟写些什么呢?他从未给我讲过他的战斗故事。我只从奶奶那里知道,他负过五次伤,立了八次功。这天下午,爷爷在客厅里接待老战友吴爷爷,我趁机溜进了他的书房。写字台上摆着一沓手稿,我急切地读起来:

一、我第一次参战

  194×年×月×日,我所在的连要为掩护大部队打阻击。我们埋伏在一片树林里,等着敌人上来。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战斗,才17岁。我心中非常害怕。

  枪子儿一响,我腿肚子转开筋了。看到身旁血肉模糊的死伤战士,我直打哆嗦。突然,连长向这边喊道:“李三,你立即背吴参谋下火线,赶上大部队!”

  我叫李山,旁边的一位战士才叫李三。我真羡慕他有这样的好运,可是他却看看连长,又望望我,显然没弄明白是命令他还是命令我。我竟陡然一阵狂喜,立即跳起来答道:“是!”背起腿上负了伤的吴参谋便跑。路上,我中了颗冷弹,但我还是背着吴参谋追上了大部队。

  一个月后,竟授予了我二等功!因为我护送的吴参谋带给大部队一个重要情报,使我军取得了一次大捷。可是我们全连在阻击战中都牺牲了。李三那份死原是我的。我心里难受极了,却昧着良心没有向上级报告实情。只是暗暗发誓,要赎回自己的罪过。

  以后,我又参加过多次战斗。我被负罪感折磨着,放弃了怕死的念头,也打算牺牲在战场上,但活了下来。于是,我又认定自己不该死,竟渐渐减轻了负罪感,以致完全忘却了。

  现在,党让我们写写自己革命历程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我却又忆起了这件事,并且又被折磨得受不了啦。这是我革命的第一步,也是我对不起革命的第一次,虽然并无多大价值,但我不写出来,便会再一次对不起革命,这比死还要可怕……

  书房的门响了。我连忙跨到书柜前,装作在找什么书。我17岁的大脑乱糟糟的。

  两位老人走进来,坐在写字台旁的两张藤椅里。半天,吴爷爷才情恳意切地说:“老李,稿子我就不看了。你更不必拿到杂志上去发表。我就不相信,你当时会那样怕死。我也不能证明,你们连长叫的是李三还是李山。我只知道,你把我背下了火线,我送到了重要情报,你负了伤。”

  “那是你不熟悉我们连的情况。”爷爷沉重地说,“可是,我的耳朵听得清清楚楚。”

  “万一听错了呢?”

  爷爷似乎被问住了,但少顷又说:“即使听错了,我当时心里也确实是那么想的。这可是真的,我想忘也忘不掉。”

  “这……也没有见过,谁去写自己第一次打仗怕死呀!你还要为我们这一代人的形象负责嘛。”吴爷爷显然很生气了。

  我走到写字台前,想重读一遍回忆录第一节,然后再接着读下去。

1.爷爷明明是一名战斗英雄,为什么回忆录的第一节却写自己第一次打仗时怕死离阵?表现了爷爷的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吴爷爷对爷爷的回忆录持什么态度?写吴爷爷的态度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对爷爷的描写主要用了__________的方法。请举一个文中的例子,分析这种方法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经过战争洗礼的爷爷和对战争充满好奇的“我”在吴爷爷走后,会有怎样的一番交谈呢?请设想并写出祖孙间的几句对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