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大瓦山位于四川盆地的西南部,海拔3236米,顶部平坦,四周绝壁数千尺,为我国“桌状山”的典型代表。大瓦山山体分为两层,上部为玄武岩,下部为石灰岩,峭壁之上二者颜色差异分明,蔚为壮观。下图为大瓦山景观图,下列表示图中“桌状山”形成过程正确的是()

A、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岩浆活动、断裂上升

B、沉积作用、固结成岩、断裂上升、岩浆活动

C、岩浆活动、侵蚀作用、固结成岩、沉积作用

D、岩浆活动、断裂上升、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答案

参考答案:A

解析:【分析】读材料可知,大瓦山上部为玄武岩,下部为石灰岩,说明石灰岩形成早于玄武岩,而玄武岩为喷出型岩浆岩,是由岩浆活动形成的,石灰岩属于沉积岩,是外力沉积作用形成的。故先有沉积作用,固结成石灰岩,然后才有岩浆活动,峭壁的形成属于断裂作用,断层中相对上升的岩块形成峭壁。如果沉积岩形成后就发生断裂作用,然后再发生岩浆活动的话,上覆玄武岩不会发生断裂形成峭壁,应当为火山口地貌。故选A。【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地质作用与地貌垂直植被带。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阳关古道苍凉美

寅公

  一到敦煌,我就想起了阳关。阳关在哪里?它还是那么的荒凉、那么的令人感伤吗?于是,一缕思绪把我们带到了古董滩,那里即是阳关的遗址。

  古阳关故址位于敦煌市城西75公里的古董滩上,三面沙丘,沙梁环抱。它与玉门关遥相呼应,像两颗明珠镶嵌在一段汉长城的两端。因在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阳关这样的边塞之地之所以闻名遐迩,并不起始于王维的那首《渭城曲》,而是因为它自汉魏以来就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后来,“阳关道”成为光明大道的代名词。

  在去阳关古城的路上,只见沿途平沙千里、荒无人烟,戈壁滩与蓝天相互对峙,偶尔有芨芨草、骆驼刺等沙生植物零星地点缀在远处,把广袤的戈壁滩映衬得更为荒凉。车轮飞转,发出沙沙的声响,远方地平线,隐隐约约出现了一线锯齿形的屏障。那屏障原是一条林带。我们的汽车驶进林带,就好象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这水渠交错、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就是可爱的江南水乡。

  汽车穿过禾田,钻出林带,向荒丘起伏的墩墩山上的一座烽火台驶去。我们登上烽火台,但见南边有一块铁牌,上面写着四个工整的字“阳关古城”。然而,向四面看,却只见红沙渺渺,不见古城的一砖一瓦。阳关古需,以雪山为屏,原也有过美丽的环境,一千多年前,它曾是湖水碧清、林草丰美的地方,只是由于种种天灾人祸,才成了连天的荒漠。如今,古阳关已被结地面。山下南面从东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余座大沙梁。沙梁之间,为砾石平地。汉唐陶片,铁砖瓦块,俯拾皆是。如果看到颜色乌黑、质地细腻、坚硬如石的阳关砖,千万莫要小瞧它,昔日有名的“阳尖砚”就是用这种砖磨制的。用阳关砚磨的墨冬不结冰,夏不缩水,用来写毛笔字十分方便。听着旅伴的介绍,我不由感慨起来,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阳关,昔日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关隘,原本不过是一道关,却被赋予了许多哲思和诗情。哲学家站在这儿宣称,即使人生从同一起点出发,也有不同的道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抽象的对立概念如此生动地写在阳关之下。诗人站在这儿,与朋友依依不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道尽多少离愁别绪和万般无奈。然而,最初在阳关道上留下足印的并不是哲学家与诗人,而是戍守边关的 * * 和士兵。这阳关古道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是一道生死关,归乡的路成了夜晚奢侈的梦,像阳关上的那弯月,清冷而高远。他们在这条原本传播文明的古道,冲冲杀杀……于是,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 * * 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他们留下的点滴感慨,震撼着无数人的心灵。

  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烽火连天,黄沙穿甲,满是凄凉悲惋。然而,今天阳关附近,则已出现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游人漫步这里,既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何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样的苦酒何须进,且把它还给古诗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这是郭小川的诗句吧!

1.根据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 * * 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中对阳关古道的描述,谈谈你对“苍凉美”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