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填空题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 )
(2)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 )
(3)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和宽。( )
(4)圆锥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 )
答案
(1)成反比例;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2)成反比例;长×宽=长方形面积(一定)
(3)不成反比
(4)成反比例;底面积×高=3倍圆锥体积(一定)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 )
(2)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 )
(3)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和宽。( )
(4)圆锥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 )
(1)成反比例;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2)成反比例;长×宽=长方形面积(一定)
(3)不成反比
(4)成反比例;底面积×高=3倍圆锥体积(一定)
阅读。 |
路 (日)东山魁夷① |
古老的装饰着墙板的房屋。城门钟楼的尖塔上是鹳鸟的巢。广场上是泉水。马车通过暮霭沉沉的石板路。马蹄下火花迸射。这是拜恩州②的古城。 从品川车站穿过灯火管制的黑暗街道,到区公所领取应征通知书。走在雨后的道路上。 灼热的瓦砾、断落的电线、倒毙的马匹。黑烟。日蚀般的太阳。空袭下的熊本的街道。 拖着母亲的灵车走在荆泽的道路上。风猛烈地吹着,初雪闪亮的富士山,浮现在澄碧的天空。 道路的回忆是无尽的。此后还要经历怎样的道路呢?舒伯特的歌曲集《冬日旅程》是根据缪勒的诗创作的,全篇描写了一个旅人在冬日的道路上踽踽独行的身影,咏唱着人生的寂寥。那首有名的《菩提树》则是一首乡愁之歌,通过一系列诗句,表现游子在冬天的旅行中,回忆起城门泉边菩提树叶子下面那令人销魂的场所。另一首《路标》描述了徘徊旷野的旅人见到路标,知道自己是走上了一条难以生还的路。旅人来到“旅馆”,这是坟墓,“旅馆”的标记是送葬的蓝色花朵。他想在冰冷的卧床上休息一下疲惫的身体,然而遭到了旅馆老板的拒绝:“走,或者永远留下。”于是继续徘徊。这是一条令人绝望的冬日之路。此后,我艰难地踏上了缀满朝霞的初夏草原的道路。 那年秋天,我把《路》送到第六届“日展”上展出。纵长的画面,中央是一条灰黄的路,左右的田野和山丘一片青绿,天空狭长,呈现蓝色。我考虑这三种颜色在分量上的比重。作为展品,这是幅很小的画面,如果再放大开来,画面就会失掉紧凑感。我想使这幅画的画面得以充实,对这幅画来说还是必要的。 经过孜孜不倦努力的圆满而细致的制作,终于完成了。 这年我首次成为“日展”的审查员。这幅《路》的展出,受到众多的好评,获得了画坛和社会的承认。 人生的旅途中有许多歧路,比起自身的意志来,我受到了更大外力的左右,这种情况至今未曾改变,正因为我心中孕育着这种意志,要走过这条路,所以我才完成了这样的作品。不是吗?可以说它在我心中的地位、它的方向是早已定了型的。然而,这条路既不是被光芒炽烈的太阳映照的路,也不是被阴惨的暗影包裹的路,这是一在熹微的晨光里默默地呼吸着的永生之路。(略有改动) 【注】 ①东山魁夷:1908年7月生于横滨,画号魁夷。1931年毕业于东京美术学,1934年留学德国,攻读美术史。②拜恩州:德国最大的一个州,首府是慕尼黑。 1.⑴作者走过的“路”,有哪几个阶段?(分项请加序号) ⑵“冬日之路”的特点是: 。 2.第三自然段用的都是名词性短语,我们熟悉的一首古诗也用了这种写法,作一点联想,说说使用这种 写法的好处是: 。 3.文章本句的意思是什么?使用了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好处是什么?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 ] |
A.第一段中作者用马车通过石板路时“马蹄下的火花迸射”,给拜恩古城染上了生命的亮色。 B.作者倾其心血精心创作的参赛作品《路》,表达了作者的生命体验,正是作者人生之路的写照。 C.末段中说“我受到了更大外力的左右”,在前文是有所铺垫的,如第二自然段对当兵经历的述说。 D.尽管人生之路,有时难免受到外力左右,但人的意志对人生道路的走向最终会起到决定性作用。 E.作者虽然经历了艰辛的生命之路,但意志没有动摇,所以本文始终贯穿着一种明快、达观的感情基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