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简答题

城市作为一种居民点,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案

参考答案:

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的集聚。

综合题

(2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海上(松江地区)官、民、军、灶,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繇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非独松也,苏、杭、常、镇之币帛,嘉、湖之丝纩,皆恃此女红末业,以上共赋税,下给俯仰。若求诸田亩之收,则必不可办。

——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五《蚕桑广类·木棉》

(1)据材料一,指出明代江南地区经济结构的主要特点。(6分)

材料二 (19世纪晚期)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补救、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不为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治者多无事投闲。此其大者。尚有小者,不胜枚举。所以然者,外国用机器,故工致而价廉,且亦成功;中国用人工,故工笨而价贵,且成功亦难。华人生计,皆为所夺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 作为传统产棉区的太湖流域东部,到1919年,仅常熟、嘉定、上海、宝山、南汇、奉贤、川沙、崇明八县的棉田面积.合计就达367万亩。原本棉花产量有限的浙东沿海地区,也是“海滨沙地皆棉田也,每岁所收,为出口一大宗。”

——陈国灿《论江南农村市镇的近代转型》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江南经济出现的新局面。(6分)从国际分工的角度看,这样的新局面体现了世界经济怎样的发展趋势?(2分)

材料四:江浙两地的农民因为地理的优势和便捷,进上海、南京和杭州等大城市做工的不在少数,而去当时的上海,则是流动目的地的首选之地。据统计,从1912到1932年,20年问,仅在苏南颇具实力的荣家企业从2家增至21家,工人数也从1334人增至33416人,而其中绝大多数来自江浙两省农村。对此,时人评论说:“中国工人多……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徒,虽离家不计也。”

——仲富兰《试论近代江浙农村人口流动与习俗变革》

(3)材料四中江浙地区农民从业状况出现什么现象?并分析造成这一变化的历史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明中后期至民国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在中国经济转型中所处的地位。(2分)

单项选择题

根据文意,对“早期的推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6—20题。
  基因是世代相传的遗传信息的载体。孟德尔证明,遗传因子并不相混,但他的学说当时未被接受。达尔文相信获得性可以遗传,他提出体细胞产生的泛生子可经血液至生殖细胞并得以传至下代。魏斯曼则反对获得性遗传,而主张只有性细胞携带全部遗传决定因子,在胚胎发育期中这些决定因子逐步分配到各种体细胞中去,只有未来的性细胞还保留全套。
  摩尔根等人的果蝇实验证明了早期的推断: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在减数分裂和受精过程中的行为与孟德尔定律所预期的表现完全相符。他们还发现,同在一个染色体上的基因在减数分裂时常一起行动,这称为连锁现象,但也有一小部分可以在染色体间互换。这个互换的发生几率与基因间的距离成正比。因此可以根据互换重组的几率推断基因间距离来绘制遗传图。以后发现染色体畸变既伴有基因改变又可在显微镜下观察,于是又得以绘制出细胞学图,来表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这两种图并不完全一致,说明互换几率与基因距离并不成准确的正比,但两者都证实,基因在染色体上是线性排列。现在已知,基因既不像念珠相连,也不是一个连续体中的片断,而是介乎两者之间。但基因的位置效应说明,相邻的基因间有相互影响。

A.孟德尔的证明,即遗传因子并不相混

B.基因在减数分裂和受精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为遗传因子并不相混

C.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染色体在减数分裂和受精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为遗传因子并不相混

D.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基因在减数分裂和受精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为遗传因子并不相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