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简答题

简述中国祠庙建筑的发展历史。

答案

参考答案:

(1)殷商晚期,宗庙制度已初具轮廓,宗庙建筑的规模也相当可观,王庙实行“五庙”制。周初沿用商制,至西周中期时,形成了“天子七庙”的新制。并形成“左祖右社”建筑布局的基本观念。

(2)西周以后,宗庙不仅被用作祭祖和宗族行礼之所,而且更成为政治上举行重要典礼和宣布重大决策的地方,并且礼制上的地位更在朝廷之上,成为国家和 * * 的最高象征。

(3)战国中期以后,宗庙渐渐退出政治中心。但作为礼制上神圣和崇高的场所和祭祀祖先和王族内部举行传统礼仪的处所,却一直维持到中国封建时代结束。此时,中低等贵族可以设家庙祭祀,庶民则无权建筑祖庙,只能在自己的居室致祭。

(4)秦统一中国后,皇家仿效周制而建七庙,社会上亦逐渐发展起“墓祭”之风气。

(5)西汉除沿用旧制外,“墓祭”之风尤盛,不仅京师建庙,陵旁立庙的“祭堂”建筑蓬勃发展,而且还把祖庙建到了先帝经巡幸过的郡国,使宗庙、祠堂数量大增。

(6)东汉依“左祖右社”把宗庙建于宫城的左前方,充分体现了尊祖敬宗观念的规划方法。明帝时取消了天子七庙”的古制,实行“同堂异室”的祭奉,并使帝王祭祖的重心从都城内的宗庙转移到墓地附近的陵寝。

(7)汉后各朝基本上都沿用前制。

(8)魏晋至隋唐至北宋时期,臣民宗室祭祀以建家庙奉祀为主,但家庙规制等级更趋于严格,不得僭越。

(9)南宋朱熹著《家礼》以后,臣民家庙改称为祠堂,其建筑形制、布置亦有明确规范。

(10)明代,民间兴建祠堂之风渐盛,不仅导致了宗祠遍天下的局面,而且民间祭祖不得逾越高祖以下四代的限制也被突破。

(11)清代以后,民间建祠依然迅猛发展,许多地方都出现了一些规模宏大、建筑精美的大祠堂。

问答题 简答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