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气温的日变化一般表现为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日某时刻的等温线分布,该日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a、n、b是纬度且a、n,n、b都相差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下列正确的是

A.a="n+1" b=n-1

B.a="n-1" b=n+1

C.a=" b" -1

D.b=a-2小题2:下列时刻中,最有可能出现该等温线分布状况的是

A.14时

B.12时

C.9时

D.6时小题3:该日

A.日落时刻甲地早于乙地

B.日落时刻甲地晚于乙地

C.正午太阳高度甲地大于乙地

D.正午太阳高度甲地小于乙地

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A

题目分析:

小题1:从等温线分布可以判断该区域为南半球,越往南纬度数值越大,越往北数值越小,故答案为B。

小题2:首先图中信息告诉我们:等温线基本与纬线平行,说明同纬度海陆温度相同。一天中最热和最冷时分别是14点和日出前后,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海陆气温差异明显,等值线应该弯曲。故A和D排除。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正午太阳辐射强,也会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海陆气温差大,等值线弯曲,B错误。故选C。

小题3:根据材料信息“该日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判断太阳直射20°S,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越往南昼越长,日落时刻越晚,也就是甲地日落时刻早于乙地。此日正午太阳高度从20°S向南北递减,甲乙两地到丙地(直射点)的纬度间隔(纬度差)相同,则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也相同。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案例分析题

患者男性,53岁,因“中、上腹不适1日,随即呕吐咖啡色物质1次,量约1000ml”来诊。呕吐物含食物残渣,未见血凝块。伴头晕、乏力,无畏寒、发热、咳嗽、咳痰、胸闷。患者自患病以来,精神、食欲、睡眠差,尿粪正常,体重无明显改变。否认肝炎、结核病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查体:体温36.6℃,脉搏92次/分,血压100/81mmHg(1mmHg=0.133kPa)。贫血貌,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查体无特殊。腹软,中、上腹偏左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4次/分,双下肢无水肿。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红细胞2.63×1012/L,血红蛋白81g/L,白细胞7.89×109/L,中性粒细胞0.65,血小板166×109/L;肾功能示血尿素氮15.1mmol/L,肌酐68μmol/L。肝功、电解质及尿常规无特殊,粪隐血阳性。胃镜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幽门螺杆菌阳性。诊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伴出血。主要药物治疗:①兰索拉唑30mg+0.9%氯化钠溶液100ml,每日2次,静脉滴注;②硫糖铝混悬液10ml,每日3次,口服;③卡络磺钠注射液100ml,每日2次,静脉滴注;④蛇毒血凝酶1.0kU,静脉注射。

提示患者粪便转黄,病情好转出院。针对幽门螺杆菌,出院治疗方案是()

A.兰索拉唑30mg+阿莫西林1g+克拉霉素0.5g,每日2次×5日

B.法莫替丁20mg+甲硝唑0.4g+克拉霉素0.5g,每日2次×5日

C.兰索拉唑30mg+甲硝唑0.4g+克拉霉素0.5g,每日2次×10日

D.果胶铋240mg+阿莫西林1g+红霉素0.5g,每日2次×10日

E.法莫替丁20mg+甲硝唑0.4g+克拉霉素0.5g,每日2次×10日

F.兰索拉唑30mg+果胶铋240mg+阿莫西林1g+克拉霉素0.5g,每日2次×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