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忽视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或对之不敏感,使孩子的需求信号受到冷遇,容易使孩子形成攻击性行为。
参考答案:对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撒哈拉”在阿拉伯语中意为“大荒漠”。人类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最早提及“撒哈拉”这个词大约是在公元前430年。当时的希腊学者希罗多德在文献里第一次把“撒哈拉”描述成一片人烟稀少的大沙漠,今天的情形与2000多年前没多在改变:沙海茫茫,无路可寻; 。
然而“撒哈拉”并不是希罗多德笔下所描述的那样,自古就是不毛之地,这一点从撒哈拉沙漠中发现的史前壁画和岩画可以得到证明。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500年,撒哈拉处于一个绿茵时代,这里曾有过充沛的雨量,蓊郁的森林,青葱的草原,发达的畜牧业。
这片一度丰腴的沃土,而今为何面目全非呢?据科学家考察研究,这首先缘于“季风雨”的变化。大约在史前期的后期,季风雨从非洲西部及中部把水分带到撒哈拉。公元前1万年左右,撒哈拉草原越来越潮湿;公元前3500年左右,湖泊面积也越来越大。可是,从这以后不知什么原因,撒哈拉的季风雨却少了起来,降雨量和蒸发量发生了无可逆转的失调。降下的雨水本已减少,又很快被太阳蒸发,水分难以积存,江河湖泊日益干涸。撒哈拉大草原就在这种湿润期和干旱勇的反复更迭中,逐渐演变成为大沙漠。
当然,撒哈拉的变化也无不与非洲最早的刀耕火种、乱伐森林、践踏植被有者密切的关系。就这样经过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这里的植物枯萎退化。撒哈拉脚热带的“稀树草原”变成“干旷草原”,又从“干旷草原”变为沙漠。
撒哈拉的变化给人类留下了不少值得深思的问题。
1.第1段末尾横线上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 )
A.炎热的气候,行人很少。
B.奇热的气候,少人问津。
C.气候炎热,谁还去问津呢?
D.气候奇热,人迹罕至。
2.从全文看,撒哈拉沙漠形成的过程是:
( )一( )一( )一(沙漠)
3.第4段中“降雨量和蒸发量发生了无可逆转的失调”一句话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4.指出撒哈拉草原变为沙漠的原因,并谈谈撒哈拉草原变为沙漠给我们启示。
原因:
启示:
和肺、肾不同,肝脏适合对小孩进行活体移植。因为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为了给小孩有病的肝脏做活体移植而把自己肝脏的一部分切除之后在几个月里被切除的肝脏将会自己再长出来。 下面哪一项,如果为真,对上文中的结论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
A.给小孩做肝脏做活体移植的成功率略微低于给成年人做的此类手术。 B.在切除出肝脏的一部分做活体移植的过程中,对肝脏捐赠者的脾脏造成破坏是很危险的,以至于对脾脏的切除成为必要的手术。 C.当器官的捐赠者是近亲时,对被移植的器官产生排异反应的危险性就很小。 D.由于合适的肝脏活体移植的捐赠者极少,每年有一半出生于美国的肝脏有毛病的婴儿在接受肝脏移植手术之前就死亡了。 E.每一叶肝脏独立发挥作用,因此切除其中的一叶肝脏的一部分,同时不影响肝脏的主要功能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