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芦荟流泪

佚名

我有一个朋友在一所民办大学里教新闻,她是一位很出色的老师,教的学生有不少应聘到报社电视台,成了那儿的骨干记者。和别人不一样的是,她有一个朴实的理念:新闻记者就像一支粉笔,随时都有被折断,甚至粉碎的危险,但是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在黑板上留下正义之言,传递真理之声。这是她给新生上第一堂课就要反复强调的,学生们闻听此言,往往热血沸腾,跃跃欲试。

  由于经常在粉笔灰中穿梭,她的皮肤变得有些粗糙,冬天来临的时候,双手处处皲裂,裂痕处凝着细小的血痂。学生们非常爱她,就派代表到花鸟市场买来一盆嫩绿的芦荟送给她。她每天涂抹芦荟汁,双手不再开裂,粗糙的皮肤慢慢地细嫩起来。

  在她的心里,芦荟不仅是一种植物,还代表着学生对她的一片纯净的爱。

  后来,她跳槽到电视台做记者,因为舍不得那盆芦荟,便不辞辛苦地把它抱到办公室的阳台上,让它每天享受阳光和水的滋润。芦荟健康地生长,散发出鲜活的魅力,就像它主人一样,具有年轻的活力。她在芦荟的滋润下,采编了一则又一则新闻,在圈里迅速走红。

  这天,办公室的同事看到阳台上的芦荟纷纷议论开来:“芦荟是个好东西,可惜市面上假货太多……”“市场里的芦荟杂七杂八什么都有,芦荟洗发液,芦荟营养液,芦荟美肤宝……据说都是借芦荟之美名,行假冒伪劣之恶行。”更让她心惊的话是:“听说很多芦荟产品都掺进了化工原料,伤人呢!”职业的敏感让她警觉,聊天还在继续,她已带着暗访设备赶赴市场做调查。

  节目出来之后,她接到一个陌生人的电话:“你就就此罢手吧,你给我活路,我也给你活路。大家都不想看到鱼死网破的结局。只要你提条件什么都好谈。”她坚决地回答:“只要你不再做伤天害理的事,我什么都好谈,否则,我们将跟踪到底。”追踪报导对这些人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

  不久,她在一次“偶然”的车祸中失去双腿,“芦荟事件”才告终。在交警的处理记录中,没有“谋杀”一说,但她的当记者的学生们都知道,谁是她真正的凶手。

  她住院的时候,作为同行的学生送来许多盆鲜嫩的芦荟,每一支芦荟都被掐了头,然后,挤绿汁涂抹在老师的手上。那新鲜的断头处,噙着浓绿的芦荟汁。当天多家报纸都刊文声援她,用的是同一个题目:芦荟流泪。

  她享受芦荟之美,为了这种美,她又遭到极悲惨的命运。那天我去医院看望她,眼前这满屋子流泪的芦荟,让我深深地明白:天下的芦荟都长成同样的嫩绿,世间的正义都喊出同一种声音。

小题1:她教书时,学生为什么要送给她一盆嫩绿的芦荟?她跳槽到电视台做记者,为什么还要不辞辛苦地把芦荟抱到办公室来呢?

小题2:“她在一次‘偶然’的车祸中失去双腿。”这句话在前面的文章中有两处伏笔,请分别找出来。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她享受芦荟之美,为了这种美,她又遭到极悲惨的命运。”请联系全文理解,“这种美”指的是什么?

小题4:这篇文章为什么要用“芦荟流泪”作标题?

小题5: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

(1)简析《芦荟流泪》中,“她”这一人物形象。

(2)简析《芦荟流泪》中侧面描写的运用。

(3)简析《芦荟流泪》这篇文章的结构特点。

小题6:①冬天,她的双手处处皲裂,每天涂抹芦荟汁,可以保护她的双手不再开裂。

②在她的心里,芦荟代表着学生对她的一片纯净的爱。

答案

小题:①“新闻记者就像一支粉笔,随时都有被折断,甚至粉碎的危险。”

②“她接到一个陌生人的电话:‘你就就此罢手吧,你给我活路,我也给你活路。’”

小题:为了人民的生活幸福,为了社会健康发展,新闻记者应留下正义之言,传递真理之声。

小题:①她住院的时候,作为同行的学生送来许多盆鲜嫩的芦荟,每一支芦荟都被掐了头,那新鲜的断头处,噙着浓绿的芦荟汁,好像在流泪一样。

②为了追踪报导假冒伪劣商品,正义之人遭到了邪恶的摧残,人们的心如被掐了头的芦荟一样在流泪。

小题:(1)坚持正义、充满爱心、不惧威胁等。

芦荟之美指学生纯净的爱,也指维护正义敢于牺牲的精神,还指富有正义感的社会舆论;为了芦荟之美,“她”遭到悲惨的“命运”,一方面表现了她的正义感与良好的职业道德及牺牲精神,也通过她的学生及社会舆论,昭示了世间的正义永远存在。

(2)“我”的介绍、学生的爱戴、“我”到医院看望等。

伏笔就是在文章的前边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发生的事件做出某种暗示,在文章的后边再做回应的写作技法。伏笔的运用可以增强文章的内部联系,更重要的是能造成文势的跌宕。高明的伏笔是不露痕迹的,读者往往不能发现,看到后面才知道运用了伏笔。本文多处运用伏笔。如首段中“她”的理念是“新闻记者就像一支粉笔,随时都有被折断,甚至粉碎的危险”,后面以“偶然”的车祸来照应;前面学生给她送芦荟,后面又以学生送芦荟、掐芦荟以致芦荟“流泪”来照应;前面写“她”把芦荟放在阳台上,后面又写“她”的同事看到芦荟而议论芦荟的假冒伪劣产品,并推动下面有关“芦荟事件”的情节发展来照应。前面写有陌生人的电话,后面以“偶然”的车祸来照应。

(3)借芦荟来写人,两次写学生送芦。

本文以芦荟为枢纽,连接多条线索:一是连接“她”与学生,二是连接“她”与“芦荟事件”,三是连接“她”与报刊的声援。所以说是芦荟是全文的“聚焦”点,也可以说是芦荟使全文的内容、人物、事件得以“聚焦”。本文构思之妙,在于找到了这样一个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道具”。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选择题
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