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论述题

据农业部对全国470个集贸市场的定点监测,截止2009年8月31日,猪肉价格已经连续70天回升,累计涨幅达23.1%;鸡蛋价格也连续5个星期上涨,累计涨幅6.2%。有网友戏言“猪在飞,鸡在跳”。

请简要分析猪肉、鸡蛋价格上涨可能会给人们生活带来哪些影响。(6分)

答案

(1)猪肉、鸡蛋价格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2分)

(2)猪肉、鸡蛋属于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上涨,会导致居民生活支出增多,加重低收入群体的负担,降低居民消费水平。(2分)

(3)猪肉、鸡蛋价格连续上涨,也会导致其他商品价格的连锁反应,如调控不力,可能引发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影响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生活。(2分)

题目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在审题的基础上,首先要想到教材中关于“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的知识,然后联系材料进行分析。根据材料有所取舍,看材料是如何反映出价格影响生活的。本题中无论是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居民生活支出增多,加重低收入群体的负担,降低居民消费水平。会导致其他商品价格的连锁反应,如调控不力,可能引发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影响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生活。都在材料中有所体现,所以可从三方面组织答案。组织答案时要将观点和材料有机结合起来。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的经济学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等。难易程度适中。得分关键在于抓住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然后阐释和论证。失分原因:一是审题不到位,二是不能清晰论证。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问题。(共7分)

①汉民族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谐音现象,从词的语音形式上看,这固然与汉语中同音词、近音词的大量存在有着密切的关系,但背后蕴藏的文化因素也为使用谐音表情达意提供了沃土。

②汉民族善于比附联想,这是汉民族展开思维活动的一种方式。谐音表意中的两种事物或行为,本来都是毫不相干的,就因为他们之间语音相同或相近,汉族人民便利用丰富奇特的比附联想,借用“语音”这一桥梁,把它们自然地联系在了一起。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妻管严”,利用与“气管炎”的谐音非常形象地讽喻了在家中被妻子管制的丈夫。

③汉民族趋吉避凶的文化心理是谐音产生的重要心理基础,这和我国的传统观念有关。人们相信语言文字具有超自然的魔力,有些话说多了便会应验。人们通过支配这些语言的读音或文字,来支配与它们相关联或由他们所代表的事物,使之朝着所期待的方向发展变化。例如,过年要吃鱼,意味“年年有鱼(余)”,再如,渔民忌言“箸”,认为“箸”与“住”谐音,有停住船行之嫌,对行船来说是不吉利的,因此将“箸”改称为“筷子”,取“筷”与“快”的谐音,表示“快行”或“一帆风顺”之意。可见,通过谐音可以给一些最普通、最平凡的事物涂上喜庆的色彩,寄托自己的美好厚望,也可以给一些认为会给自己带来灾祸的事物换个名称,换成另一种语音形式来表达,以此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与安慰。

④另外汉民族历来崇尚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有些不便直说的话语或事物,用一种含蓄的、和缓的、委婉的、以为对方接受的形式说出来,减轻言语对人的刺激和压力或可能引起的难堪,这也是文化模式对语言交往的影响。含蓄委婉的文化心态常常用谐音表义来体现。唐代刘禹锡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边的“晴”其实是借用了“情”的谐音。含蓄地表达了少女们对少儿郎的情意,而且又贴合整首诗的背景环境,这里的谐音用的就非常形象生动。

⑤汉语言中的谐音现象与民族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即使是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谐音文化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无论是汇源鲜橙的广告语——真“橙”爱你每一天,还是网络世界中的“886”都是谐音文化发展的鲜活印证。

小题1:阅读文章,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什么是“谐音现象”。(共2分)

小题2:阅读下面材料,分别说说材料中的谐音现象是如何体现民族文化的。(共5分)

结婚是人生中的大事,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祈求夫妻生活美满、多子多福的心里在汉人的婚俗中表现的十分突出。人们往往会在结婚仪式中安排一些能够表示这些观念的礼仪等。婚礼当天新人床上会放上桂圆、核桃、枣子、栗子和花生。如若当天有谁不小心打碎了东西,就会马上说“岁岁平安”“落地开花”等一些吉祥语。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