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18分) 那 树 王鼎钧 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 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认识那棵树的人都说:有一年,台风连吹两天两夜,附近的树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棵树屹立不摇,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这真令人难以置信。 那的确是一株坚固的大树,霉黑潮湿的皮层上,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像生铁铸就的模样。几丈以外的泥土下,还看出有树根的伏脉。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贡。有时候,的确连树叶也完全静止。 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幼稚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 于是情侣止步,夜晚,树下有更黑的黑暗;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长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 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只有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公共汽车在树旁插下站牌,让下车的人好在树下从容撑伞。入夜,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漏了秘密,很湿,也很诗意。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但它依然绿着。 计程车像饥蝗拥来。“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公共汽车站搬了,搬进候车亭。水果摊搬了,搬到行人能悠闲地停住的地方。幼稚园也要搬,看何处能属于孩子。只有那树屹立不动,连一片叶子也不落下。那一蓬蓬叶子照旧绿,绿得很。 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它们的传统是引颈受戮,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连一片叶也不逃走,无论风力多大。任凭头上已飘过十万朵云,地上叠过二十万个脚印,任凭在那枝丫间跳跃的鸟族已换了五十代子孙,任凭鸟的子孙已栖息每一座青山。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
小题1:下面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6分)
F.作者在行文之间流露出对大树的依恋哀悼之情,但作者也清楚地认识到大树的命运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必然,大树的悲剧结局是无可避免的。 小题2:文章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拟人的艺术手法,增强了大树悲剧的震撼力。请结合原文,就对比、拟人的艺术手法各举一例加以简要赏析。(6分) 小题3:文章中大树的形象,有人认为是生命力旺盛的象征,也有人认为是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象征,还有人认为是古老文明和传统文化的象征。阅读全文后,大树的形象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请把这种感受写成一段赏析性文字。(100字左右,6分) |
小题: A F
小题:对比举例:①大树给人以好处,善待人类,而人类却残酷地砍伐它,形成对比。这一对比突出了大树的伟大,更能引发读者对大树命运的悲愤之情。 ②车站、水果摊、幼稚园可以搬走,鸟类可以迁移,躲开黄尘、喧嚣,但大树依然在那儿屹立不动,始终绿着,这一对比表现了大树的顽强、执著,更能引发读者对大树的深深敬意,感佩大树面对死亡的勇气。 ③日月光华,周道如砥,而大树的断根在柏油下闷死,这种对比的残酷,揭示了某些城市的建设发展以破坏自然为代价(或:表明在时尚文化的严重冲击下,传统文明逐渐丧失)令人痛惜。(学生找出其他的对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比如刽子手砍伐时表现出来的冷酷和老树被伐时的悲惨的对比。)
拟人举例:伐树一幕,作者用“咬”“嚼碎”来写电锯锯树的情形;用“呻吟”“叹气,一声一声,像严重的气喘病”,来写老树被砍伐时的惨状。这样写,形象地表现了破坏者的冷酷、凶狠,老树命运的凄惨,使读者的感受真切、强烈,对破坏者的愤慨更深,对大树的悲悯之情也更深。(学生找出其他的拟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评分说明:写出对比和拟人内容各1分;分析其作用各1分;分析能紧扣悲剧各1分。
小题:(1)老树象征着一种顽强的原始生命力。“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等处,写出了老树生命力很强。它生机勃勃,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即使一息尚存,也要坚持到底。
(2)老树是大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象征。炎热的夏日,它为行人布施浓阴和清凉;在雨天,它给行人带来从容;它为鸟儿造就歌唱筑巢的天堂,让孩子们和情侣有各自惬意的场所。大树阴护了众人,为人和动物提供了种种方便,它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和老树的和睦相安,即表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3)老树象征着现代化进程中大机器工业文明对传统文明的紧逼与蚕食。“柏油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米一千米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大树已经成为人类发展的阻碍,终于被屠杀;“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这是古朴、原始的传统文化的最终命运——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分崩离析,最终被遗忘。
小题:(A大树的价值是永远不会失去的,况且“历史前进的车轮”是不会因为一棵大树所阻碍的。F“大树的命运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必然,大树的悲剧结局无可避免的”这一说法不合文意,应该可以采取办法,人与大树和谐相处)
小题:无
小题: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