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吴邦国委员长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是在()

A.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

B.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

C.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

D.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

答案

参考答案:C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一段话,再答题。    

       种树人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1.给句子中画线的词选择恰当的含义。 

     A.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

     B.不知哪一颗桃花心木树苗会枯萎。

     C.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 

   (1)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 (      )

   (2)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  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

2.对文中画线句子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桃花心木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了百年大树,显示出勃勃生机。

    B.人只有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历磨难,才能成为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

3.理解下面句子。    

       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就桃花心木而言,“很少的养分”指              ,“巨大的能量”指                    。就人而言,指在生活的不确定中能锻炼出                             。这是一种                                       的表达方法。

单项选择题

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宋代学者称杜甫为“圣于诗者”,这主要是指杜甫在诗歌史上地位而言。他们把杜甫视为“集大成”者,认为他是位无体不工、无美不备的诗人。到了后世把杜甫称为“诗圣”,这突出了杜诗的道德含义(郭沫若称其为“诗中圣哲”也是此意),符合杜诗中的儒学内涵。
“诗圣”的名号,使得杜诗所确立的“忧国忧民”思想逐渐成为了主流理论。不管你是否赞成,但都不能不承认诗歌写作应该反映现实和关注国家与人民命运。南宋诗人就说:“忧时本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这是赞成诗人应该忧国忧民的。也有不赞成的,明代的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宏道,提倡个性解放,不同意诗人应有“忧国忧民”的责任感。他在《显灵宫集诸公以麻城山林为韵》中说“新诗日日千余言,诗中无一忧民字”,“自从老杜得诗名,忧国爱民成儿戏”,仔细咀嚼诗意,可见袁氏虽然不赞成此说,但还是把“忧国忧民”看作当时诗歌创作中大多数人所遵循的原则。这些都说明对后世人士影响之深。
诗歌创作乃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日常功课之一,古代学子平常接触最多当属杜诗。因为杜诗中规矩井然,所以,如应酬中大量运用的律体诗,当以杜甫写得最好,很少率意之作;科举考试中用的试帖诗可以模仿杜集中的“五排”(杜甫以后,很少再有人写出像杜甫这样多的高质量的“五排”了)。对杜诗的广泛的模仿从宋代就开始了。书商为了满足这个社会需求,还把杜诗分类编排,给模仿者以便利。这样,杜诗中的思想感情必然会从阅读的渠道渗入到士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去。因此,杜诗中对后世文人士大夫性格的塑造产生影响绝不是夸诞之词。
中国的文学传统,特别是古典诗词对读者思想感情的陶冶力量是很难估量的。杜甫诗发扬了儒家思想中富于伦理价值的思想,对古代读书人有很大影响;施之于今日的教育之中,也当有积极的意义。

对文章第二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新诗日日千余言,诗中无一忧民字”中可以看出袁宏道不同意诗人应有“忧国忧民”的责任感。

B.南宋诗人大多数在诗歌创作中仍遵循“忧国忧民”是诗人职分的原则。

C.“自从老杜得诗名,忧国忧民成儿戏”这句诗表明袁宏道认为杜甫以后诗歌多为儿戏之作。

D.明代大多数诗人在诗歌创作中仍遵循“忧国忧民”的原则,袁宏道认为这也是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