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简答题

如何解释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学习是一个"同化──调节──平衡"过程。

答案

参考答案:作为认知的主体,人们在认识周围的环境,并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时,具有一定的认知结构,人们是以一定的认知结构来认识周围的环境,适应周围的环境的,是以自己的经验去解释周围的事物的,并将这种事物纳入到自己已有的经验系统之中。这种现象称为认知结构的"同化"作用。对于人们的认知结构,外部环境并不总是处于被动地位,环境对人们的认知结构也产生一定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可能导致人们认知结构的变化。外部环境的这种功能称为"调节"。人们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同化与调节将不断地、反复地发生,当这种作用趋于某种平衡时,人们的认知结构将达到一种新的水平和状态。通过同化──调节──平衡过程的多次反复,使人们的认知结构产生的某种变化。

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五题。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社会发展观,它的基本含义是保证人类社会具有长远、持续的发展能力。1978年第四十二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将之表述为:“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致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这一表述被公认为是对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的界定。但它仅仅是一个原生的、基本的界定。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人们对可持续发展概念内涵的认识逐渐丰富与加深。

首先,人们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中,必须先实现思想的转变,认为世界观、价值观的转变是走向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关键。必须变人类与自然对立、以征服自然为成功、无穷无尽地向自然索取的世界观为人类与自然平衡协调、爱惜资源、爱护环境的世界观,必须变物质消耗主义、个人享乐主义的价值观为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人文理性价值观,才能实现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群体、今世与后代平衡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这就是说,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一种新的发展观,也是一种新的价值观,新的发展观的实现必须得到新的价值观的支持。

其次,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的发展观虽然是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这个角度提出来的,但其中也包含着个人与群体、今世与后代的关系。地球是一个整体,资源、人口、生态环境相互制约;社会也是一个整体,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制约。只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才能保证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想为我们真正理解教育的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供了科学、有力的思想基础。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人类自我意识的飞跃。一方面,要求人们高扬人文理性旗帜,追求真善美,理解人生目的、价值与人生幸福,具有全新的视野和全新的智慧;另一方面,其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幸福和人的全面发展,恢复人的主体性地位,恢复人的价值与尊严,避免成为“经济动物”和“科技奴隶”。

选自刘建《可持续发展与高校德育系统研究》,有删改

对文中加点词“界定”,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提出要求,限定条件

B.划定范围,确定内涵

C.划定当代和未来的关系

D.观念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