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内按统一标准,群体间按多项标准选择,其方法为()。
A.集团选择法
B.改良混合法
C.衍生系统法
D.“一粒传”混合法
参考答案:A
阅读材料:
商鞅,又名公孙鞅。后在秦国因功被封商君,因而又叫商鞅。商鞅自幼拜李俚为师,学成后到魏,为魏国公叔痤门客。公叔痤临死时向魏王推荐商鞅说:“此人有奇才,可用之为相,若不用之,必杀之,误令出境。”魏王以为公叔痤病重在说胡话,即没有重用商鞅,也没有杀他。秦孝公招闲,商鞅前去投奔。他的除弊兴利,变法图强的主张,深得孝公器重。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遭到贵族的竭力反对,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在幕后唆使太子故意触犯新法。商鞅表示无论什么人犯法都必须惩办,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刑,那就惩办纵容教唆的两个老师,公子虔被处以黥刑(脸上刺字),公孙贾因屡教不改而被处以劓刑(割掉鼻子)从此再没有人敢和新法做对了。秦经商鞅变法,国力大增。十多年后,商鞅带兵攻打魏国,夺取魏国河西之地,擒获魏主将。魏王后悔莫及,叹曰:“寡人恨不能用公孙痤之言!”
请回答:
(1) 从商鞅的成功可知:要成大事必须具备哪些自身素质?
(2) 魏秦两国“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说明了什么?
某教师在讲授《出师表》时,针对文言文难度比较大、篇幅比较长的特点,将课堂导入设计为讲述历史故事“白帝城托孤”,然后引出对课文的讲解。对这一导入环节的设置,评价恰当的是()。
A.导入内容偏离了课文主题.不能达到教学目的
B.运用相关历史故事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知识上
C.导入形式单一且没有互动.没有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D.导入环节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