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典型的颅骨缺损、尿崩症和突眼三联征出现于()

A.骨嗜酸性肉芽肿

B.尼曼-皮克病

C.勒-薛病

D.高雪病

E.韩-薛-柯病

答案

参考答案:E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25分)

张三水饺

孙方

张三水饺是陈州名吃。在陈州一带,提起张三饺子,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据传,张家原籍是河北河间房任丘县。有一年河北遭荒年,张家上辈带着一家老小逃荒来到陈州城东湖边,为了谋生,开始做水饺生意,维持生活。到了1870年,张家的独生子张三长大成人,继承了父业。为维持经营,他想法提高水饺的质量,开始研究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人们的口味特点和饮食的变化规律。经过反复实践,摸索出最佳配料方案,使张氏饺子总是保持鲜香可口。清末年间,陈州周围的饺子店基本全是普通做法,张三决定将炸馅引进中原。一开始,他用油炸馅,结果却不易消化又不出馅。张三对此苦心钻研,终于研究出汤饺馅。   

生意越做越火,张氏饺子就扩大了门面,并首开别有风味的“饺子宴”,使人大饱口福又长见识。蒸、烙、煮、炸各种形状的饺子,满满一桌,盘盘饺馅各异。最使人惊异的是“御龙锅煮水饺”,一盆蓝色的炭火,烘托着古色古香的御龙锅;一两面包成的25个小巧玲珑的元宝饺儿,在汤中上下翻滚,五龙搅水,香气四溢,闻之垂涎,食之馨口。

清末光绪年间,袁世凯回项城葬母路过陈州,当地官员特请他吃了一回张三水饺。袁世凯品尝后,挥毫留下八个大字:张三水饺,天下第一。

只可惜,当时袁世凯是在县衙里写的这几个字,并没让人送到张三饺子馆。袁世凯走后,陈州知县望着那八个字,似望到了一堆元宝。他派人喊来张三,说:“你家的生意越做越大,应该请名人写幅匾额了!”张三不解其意,说:“我家店门上的匾额不就是请陈州名家段老先生写的吗?”那知县笑道:“段老先生只能在陈州一带算名人。这样吧,你拿一万块大洋,我请袁世凯袁大人给你写一块!”张三一听让袁世凯写匾,连连摇头说:“那我可请不起!一万大洋,那可得多少碗饺子呀!”言毕,忙起身告辞。那知县大骂张三吝啬。

张三走后,知县又拿起袁世凯的题词看了看,觉得已没什么用,正欲收起拿回暖阁,不料被师爷看到了,问道:“大人,那张三怎么没要袁大人的题词?”知县生气地说:“一个守财奴,不识货!”师爷也姓张,叫张老五,为人聪明绝顶,一听那张三不要袁世凯的题词,很是吃惊,对知县说:“大人,袁大人的这幅字是专指,除去张三,别人收藏没什么意义。这样吧,我给你500大洋,将它送给我吧!”知县一听张师爷要买字,很奇怪地问:“你要它干什么?”张师爷笑了笑说:“大人,您别忘了,我也姓张啊!这袁大人是对我们张家的题词,若弃了岂不可惜!”既然师爷如此巧妙地给自己台阶,赚一个是一个吧!于是,知县就答应了。

张师爷将袁世凯的题词拿回家后,在与张三饺子馆对面的地方租了几间房,掏高价从张三水饺馆里聘了两名师傅,也专卖水饺。

由于张师爷请来的大师傅是从张三饺子馆里掏出来的,所以凡是张三那边有卖的,这边全有,而且味儿道相差无几。一看时机成熟,张师爷便将袁世凯的题词挂了出来:张三水饺,天下第一。随即也将水饺馆命名为“张三水饺馆”。不知情者皆以为这方为正宗。尤其是外地人,更是信匾不信人。这样,很快就把张三水饺馆盖了下去。

张三自然很不满意,认为张师爷侵犯了他的名誉权,将张师爷告到了县衙。知县对张三说:“你姓张,人家也姓张。兴你叫张三,就不许人家叫张老五?”张三说:“大人,如果他叫张五水饺馆,我没的说,为什么也专叫张三?”张师爷笑道:“这店开初是我开的,后来让给了我家三哥。我三哥不叫张三叫什么?”张三有理被辩得没理,反被判作诬告,不多不少,知县一下罚了三万大洋,一家伙就将张三大伤了元气。

看斗不过张师爷,张三只好含泪离开陈州,回河北老家谋生去了。

(选自《青春》,2013年第6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特别描写“御龙锅煮水饺”,一方面是为了表现张三水饺制作精良,另一方面是为后文袁世凯的赞誉做铺垫。

B.小说写当地官员请袁世凯吃张三水饺,一方面说明张三水饺货真价实,是本地名吃,另一方面说明他们想讨袁世凯欢心。

C.八个大字在知县这儿就是一堆元宝,他的本意是卖给张三,自己捞到一大笔钱,而张三借以装点门面,也可发财。

D.张三一听知县打算请袁世凯给自己的水饺店写匾额,就一口回绝,这说明张三不但怕官,而且是个十足的吝啬鬼。E.张师爷说,除了张三,别人收藏袁大人的题字也没有什么意义,是因为张师爷聪明绝顶,知道这几个字价值的唯一性。

小题2:袁世凯题写的八个大字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张三人物形象特征。(6分)

小题4:小说结尾写张三离开陈州,回了河北老家。有读者认为这样结尾很好,也有读者认为这样结尾不好。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