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健忘——记忆随时光流失而忘却——也有其正面的效果。想不起事情会令人沮丧,但忘掉一些不再需要的信息记忆,比如旧的电话号码或昨天我们将车停在哪儿了之类,通常对人是有益的,甚至是必要的。正如心理学家罗伯特和伊丽莎白·比约克所指出的,不重要的或不再需要的事情,可能会不被想起或不被复述,因此它们就失去了对事后回忆的强化性影响,经过了一段时间,人们就会将之慢慢忘掉了。

约翰·安德逊和他的同伴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更深入。他们认为经过一段时间而忘记一些事情的现象,反映了人们对周围环境的最佳适应状态。安德逊实验了各种情况,包括回忆往事以及怎样利用过去的一些特殊印象来预测它现在的作用。他观察到与人类健忘情形相似的规律性,即一条使用过的独特信息,经过较长一段时间后,人们就会减少对它的需求。例如,安德逊的研究小组注意到,在图书管理中,近来或过去经常被整理的图书,要比那些最近较少整理的或过去不经常整理的图书,更容易催还。安德逊和他的同伴们检查了《纽约时报》1986至1987年这两年730天的大字标题,他们记录下一个特殊的词语在每一份报纸出现的次数,于是,他们见到了类似的现象,即一个特殊的词语在上一份报纸上出现过之后,它在下一份报纸上出现的机率就会降低。安德逊的研究小组在别的情况下也见到了类似的现象,包括与孩子谈话时使用的词语,或收到一封电子邮件之后再次收到电子邮件的可能性这样的情况。

经过一段时间后,记忆系统放弃一些不太需要的信息,因而提高了它的工作效率。因为信息在大脑中闲置的时间越长,那么将来使用它的可能性也就越小。总的看来,记忆系统将那些无关紧要的信息放置一旁是较为明智的。安德逊说遗忘的一般形式已经被大量的实验所证实——遗忘的速度经过一段时间会减慢——这反映了人们叙述过去的和现在的信息的相似性。依安德逊所言,我们记忆中的东西按照这种规律被选择,并在实质上下了一个赌注,即我们近期没有使用过的信息将来也可能不需要它。对这个赌,我们肯定赢多输少。但是,我们对损失——遗忘所造成的挫折比较敏感,因此永远也无法体会到我们赢得了什么。

这种基本观点与那些研究在自然环境中动物行为的科学家们所说的“平衡”相类似。例如,在一群野餐者附近,一只松鼠勇敢地抓起一点面包碎片,然后跑到附近的树下吃它。这样反复几次,每一次只抓起一点碎面包,把它带到树下后才狼吞虎咽地吃。尽管这不是吃饱肚子的最有效方法,但是,这确保了松鼠较少暴露在敌人面前的可能性。研究人员发现松鼠在拿碎面包片时——更可能拿的不是大片的而是小片的面包——吃大片面包片的时间比吃小片面包片的时间长,因此会使松鼠面临更多的危险。在吃到更多食物和减少遇到敌人的风险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衡”。松鼠的行为表明它在平衡二者的关系。同样,人类的记忆中也存在着平衡。

小题1:对第三段划线句“对这个赌,我们肯定赢多输少”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忆系统放弃的信息未必是将来不需要的,这种记忆的选择就像下赌注。

B.“赢多”意味着记忆系统放弃了一些不太需要的信息,就能提高它的工作效率。

C.肯定赢多输少的结果表明,我们近期没有使用过的信息将来也不会再需要它。

D.记忆选择的结果告诉我们,记忆系统将一些无关紧要的信息放置一旁是较为明智的。小题2:文章最后说:“人类的记忆中也存在着平衡”,这种“平衡”是(  )

A.遗忘更多的有效信息和减少遗忘的负面效应之间的平衡。

B.遗忘更多的有效信息和记住更多的信息之间的平衡。

C.遗忘更多的近来不用或经常不用的信息和减少遗忘的负面效应之间的平衡。

D.遗忘更多的近来不用或经常不用的信息和遗忘更多的有效信息之间的平衡。小题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常整理图书有助于及时催还图书,这告诉我们,对那些有用的信息,要经常复习,强化记忆。

B.随着时光的流逝,很多事终将被遗忘,并且,容易忘事的人往往是工作效率更高的人。

C.不要为想不起一些事情而沮丧万分,事实上,遗忘使我们得到的要比失去的多。

D.为了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人类与别的动物都在不断调整,使自己的行为尽可能达到平衡。

答案

小题:C

小题:C

小题:B

小题:C(“近期没有使用过的信息将来也可能不需要它”,而不是“近期没有使用过的信息将来也不会再需要它”。)

小题: C(遗忘的应是“近来不用或经常不用的信息”,A项、B项表述不准确;D项把与之达成平衡的说成是“遗忘更多的有效信息”,错误。)

小题: B(从原文“记忆系统放弃一些不太需要的信息,因而提高了它的工作效率”推断出“容易忘事的人往往是工作效率更高的人”,错误。)

单项选择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注]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注]乐正,乐官之长。夔,人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正夔[注]一足,信乎信:相信

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进:进用

C.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节:关键

D.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汲:打水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闻而审,则为福矣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B.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C.有闻而传之者曰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小题3: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①夫传言不可以不察。

②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

③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④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⑤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⑥缘物之情及人之情,此圣人之所以慎也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通过齐桓公、楚庄王、吴王、智伯的故事,说明对别人的话要仔细分析,认真核查。

B.第三段与夔、丁氏、子夏有关的文字,说明不结合语言环境,不推究事理,就会造成误解、误传。

C.本文分别以生活事例、历史事实和寓言故事作为论据,夹叙夹议,深入浅出。

D.文中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类非而是”,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