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难。

——雷顿

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变法战略。

——萧功秦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

材料二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 * * 记》,和康有为的后来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三位历史学家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的不同视角。(3分)综合戊戌变法失败不同原因的分析,有怎样的现实意义?(2分)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材料一中认识分歧的因素有哪些?(3分)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2分) 

答案

(1)材料一:传统文化。材料二:变法者的心智和变法策略。材料三:整体的社会环境。(3分)现实意义:改革的成功是社会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必须多方面的积极地为改革的成功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2分,答出一点即可给分。如果学生从某一观点概括其现实意义,言之成理,可给1分。)

(2)史料占有的差别;视角和立场;时代和政治的影响等。(3分)应重视史料的甄别、辨伪、互证;关注、收集正反两方面的史料。(2分)

题目分析:第(1)小题:第一小问要求指出三位史学家分析的角度,根据材料来看:“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表面雷顿的角度是传统方面的;萧功秦看重的是“变法者的心智和变法策略”; 李喜所分析的角度是客观的社会大环境。第二小问的原因应当从三人分析的角度来概括。

第(2)小题:第一小问属于比较常见的史学素养的题目,对待同一个历史问题,看法不同的原因无外乎史料占有的差别、审视角度和个人立场、时代和政治的影响等等;第二问也同为史学素养的体现,答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史观和历史研究的基本要求即可。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