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汉桓帝、灵帝时的童谣说:“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门第)良将怯如鸡”。
(1)材料一反映什么制度?根据材料说明这一制度受到抨击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唐朝科举考生主要有两种:一是朝廷所设的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及各地州、县学馆的学生,二是不在学馆的普通读书人。另外,现任官员也可参加,一般是品级较低的官员。唐代科举以进士科最受人羡慕,也最难考。由于唐朝宰相多是进士出身,就更提高了其身价。每次总有一两千人报考,而取中者多时不过三、四十人,少时仅几人。人们把考中进士者称为“白衣卿相”、“一品白衫”。官家还要为新取中的进士举行很多庆祝活动。如“探花宴”是在杏园举行的宴会,“题名会”是到慈恩寺大雁塔题名留念,“曲江会”则是大宴于曲江亭子的庆祝活动。不过当一些反对科举制度的守旧官僚主持朝政时,庆祝活动便被减去许多。长达两百年的朋党之争中,科举制度一直遭到这部分人的反对。但科举制度受到了广大中小地主和知识分子的拥护。他们整日埋头苦读,幻想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唐朝诗人赵嘏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引自《中国通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代科举制度具有哪些特点?
材料三 观察下列图片
图1 宋人殿试图 图2 明朝学子看榜图
图3 明代科举写满文字的作弊衣衫 图4 清代科举落第者、著名文学家蒲松龄
(3)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概括材料三中的四幅图片都反映了哪些现象
材料四 我国的科举制度从宋元以后东渐西传,越南、日本、韩国、朝鲜,在其国内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的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作用和重要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孙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五权宪法》)。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它无疑对中 * * ,对全人类都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
——引自《中国古代史资料选辑》
(4)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以及西方人都推崇科举制度的原因是什么?
(5)请对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和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作简要评价。
(1)察举制度。(1分)察举所推荐的人才严重名不符实,出现腐败。
(2)科举参与面广,主要阶层是地主阶级。进士科最为重要,选拔了一些真才实学。为中小地主阶级提高政治地位开辟道路,因而遭到守旧官僚(或答:士族地主)的反对。
(3)宋元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仍然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科举仍然是进入仕途的重要途径,为此有些人不择手段。明清科举制度逐渐腐朽,脱离实际。
(4)科举制度创造了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起到了一定的选拔人才的作用,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中 * * 、亚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为现代选拔制度奠定了基础。
(5)明代以前的科举推动了社会进步,但明清的科举制度则相反。
第(1)问是指两汉时期察举制度,原因在材料中可以直接提取。第(2)问要高度概括归纳材料中的有关内容,形成观点。第(3)问要从图片中看出宋元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仍然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重要生活内容,但已经出现腐败,并日益阻碍社会的进步。第(4)问也要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归纳材料中的有关内容。第(5)问要从隋唐的进步性为主和明清的消极性为主进行分析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