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反恐怖主义法》规定,我们国家采取()模式对恐怖组织和人员进行认定。
A.司法和行政“双认定”
B.行政认定
C.国安认定
D.司法认定
参考答案:A
填空。
(1)《雪》选自《________》,是一篇________(文体)。作者鲁迅,原名________,浙江绍兴人,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________家。著有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杂文集《________》等。
(2)《屈原》创作于反动派发动第二次 * * 高潮——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之后。剧本取材于战国时代楚国爱国诗人________一生的故事。以________为情节线索,构成了________和________戏剧冲突,在尖锐的戏剧冲突中塑造了________这个悲剧典型。
(3)《日》《月》两篇短文原载于散文随笔《________》,写于1940年至1941年。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爱情三部曲》,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敬文诗《海燕》的作者________是________伟大的文学家,他的著名长篇小说有________,自传三部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海燕》成功地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手法。
布鲁塞尔的第一市民
一进布鲁塞尔市的中心广场,你必定会看到一座十分有趣的雕像,那是一个稚(zhì chì)气可掬的小男孩。他高高地立在一个喷泉中央,提着小裤衩,叉开双腿,聚精会神地在撒(sā shǎ)尿,这根尿柱成了喷泉的小水柱。这个小男孩就是布鲁塞尔的第一市民。
为什么布鲁塞尔的第一市民既不是王公贵族,也不是功臣英雄,而是这个普通的小男孩呢?这事说来话长。
17世纪末,法国企图把布鲁塞尔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他们出动大批军队,向布鲁塞尔疯狂进攻,但每次都被英勇的布鲁塞尔人民击退。法军恼羞成怒,决定炸毁城墙。一天晚上,市民和将士们都呼呼大睡,沉入了梦乡。法军趁机潜(qián tì)到城边,在城墙脚下安放炸药,点燃了导火线。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个家住城墙边的小男孩,被尿憋得急,从屋里跑出来,扯开裤子准备撒尿。突然,他看见墙脚下有一条亮闪闪的火花,还吱吱地响着,顺着火光看过去,竟是一大堆炸药。他急忙把尿撒在导火线上,等到火熄灭后,他马上跑回家叫醒睡着的大人们。大家从床上一跃而起,纷纷投入战斗。在全市人民和将士的英勇抗击下,法军被彻底击败了。
布鲁塞尔得救了,布鲁塞尔人民又一次保住了自己的家园。人们在兴高采烈之余,找出这个小男孩,把他连连抛向空中。
在全市人民的一致要求下,市长亲自授予这个小男孩“布鲁塞尔第一市民”的荣誉称号,并给他挂上了奖章,戴上了桂冠。之后,市长又下令塑(sù suò)了这座十分精致、有趣的雕像,矗立在市中心广场上,以纪念这位小男孩的救城之举。
1.给文中画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替下列词语找出近义词。
英勇——( ) 精致——( ) 急忙——( ) 矗立——( )
3.照样子,用画线的词造句。
布鲁塞尔第一市民既不是王公贵族,也不是功臣英雄,而是这个普通的小男孩。
4.读文填空。
布鲁塞尔的第一市民是 。17世纪末, 军进攻 ,他们深夜潜到城边,在城墙脚下安放炸药,点燃了导火线。在这 的时刻, 把尿撒在 上,救了全城的居民。小男孩是个 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