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海啸的产生和预报

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激起的巨浪,在涌向海湾内和海港时所形成的破坏性的大浪称为海啸。破坏性的地震海啸,只在出现垂直断层,里氏震级大于6.5级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全球地震海啸发生区的分布基本上与地震带一致。破坏性较大的地震海啸平均六七年发生一次,其中约80%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当海底地震导致海底变形时,变形地区附近的水体产生巨大波动,海啸就产生了。

在开阔海面海啸波高度很低,海啸波在大洋中移行时,波长可达数十或数百公里,波高仅为1米左右,周期2—200分钟。海啸的传播速度与它移行的水深成正比。在太平洋,海啸的传播速度一般为每小时二三百公里到一千多公里。海啸不会在深海大洋上造成灾害,正在航行的船只甚至很难察觉这种波动。海啸发生时,越在外海越安全,因此,准备靠岸或者停靠在岸边的船只要及时向外海开就可以化险为夷。

一旦海啸进入大陆架,由于深度急剧变浅,波高骤增,可达20—30米,这种巨浪可带来毁灭性灾害。海啸携带海底沉积物、船只、树木等重物一直冲入海岸线以上几百米的地方。海啸登陆时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60公里。

海啸产生的巨浪可能是一个或多个,其间可能间隔几分钟或几小时。地面震动并伴随突然退潮往往是海啸发生的先兆。另外,海啸并不总是以巨浪的形式登陆。它们更有可能是快速涨潮,伴随着水下旋涡。可以把人卷入水下,并卷起重物。有时可以吞没整个海滩。

海啸威力如此之大,所以提前预警非常重要,这样才能赢得提前撤离的时间,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波沿地壳传播的速度远比地震海啸波运行速度快,所以海啸是可以提前预报的。例如发生在智利的海啸,需要经过13个小时才能传到夏威夷,约20个小时后到达日本沿岸,如果利用海啸监测网获取的地震波记录,在短时间内就能做出海啸警报,可以为该地区赢得时间。

1964年国际上就成立了全球海啸警报系统协调小组,太平洋由于海啸多发,所以海啸预警系统很发达。印度洋由于历史上很少发生海啸,近百年来又没有发生过海啸,所以没有国家参加海啸预警系统,根本没有海啸预警网络,此次海啸造成的重大伤亡和没有及时预警关系很大。此次大地震发生15分钟后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就从檀香山分部向参与联合预警系统的26个国家发布了预警信息。如果印度洋也有预警系统,也许人们就可以更好地利用从震后到海啸登陆印度洋沿岸的宝贵的90分钟。预警早一分钟就可以挽救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可以说海啸预警是在与死神抢时间。

1.下列对“海啸”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由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激起的巨浪,在涌向海湾和海港时形成的破坏性的大浪称为海啸。

B.海啸是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激起的巨浪,在涌向海岸时形成的破坏性的大浪。

C.海啸只在出现垂直断层,里氏震级大于6.5级的条件下才能发生。

D.海啸是当海底地震导致海底变形时,变形地区附近的产生巨大波动产生的。

2.下列有关“海啸灾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正在航行的船只很难察觉海啸的波动,因此不会有危险。

B.海啸发生时,越在外海越安全。

C.海啸进入大陆架,巨浪可带来毁灭性灾害。

D.海啸携带海底沉积物、船只、树木等重物一直冲入海岸线以上几百米的地方,使其更具有破坏性。

3.根据文意,下列对“海啸预警”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提前预警才能赢得提前撤离的时间,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B.发生在智利的海啸如果能提前预警,就可能减少损失。

C.太平洋地区海啸预警系统很发达,是由于海啸多发,人们预警意识强。

D.印度洋海啸造成损失,就是由于该地区未得到预警。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生海啸时,船只驶向外海比靠岸安全得多。

B.海啸发生的先兆是地面震动并伴随突然退潮。

C.海啸登陆时,更多时候表现为快速涨潮,伴随着水下漩涡。

D.印度洋地区由于这次海啸袭击,很有可能会建立自己的海啸预警系统。

答案

1.B

2.A

3.D

4.B

1.A项以偏概全,C是非概念的一般叙述,D不全面

2.航行的前提必须是在深海大洋上

3.即使预警也无法避免灾害,只能降低灾害程度

4.将偶然说成是必然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