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判断题

门诊收费模式的手工录入方式允许门诊操作员手工录入该项目的金额。

答案

参考答案: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儒学的第三期发展”如何可能?

陶 武

百余年来,儒学可以说是经历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境遇,也引发了有关儒学发展的两种对

立观点,即“儒学终结论”和“儒学发展论”。就“终结论”而言,有学者认为,儒学是历史的存在物,必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趋于终结。“作为一种学术思潮,现代新儒学也许会将有某些成就。然而,儒学毕竟是属于中世纪的学说,它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现代新儒学对传统儒学的超越,也已经随着冯友兰、熊十力、牟宗三等人理论体系的完善与稳定而趋于终结”。他们由此认为,虽然中国未来的文化发展离不开也不应离开儒学传统,但绝不是这一传统的延续或开新,而是需要“从世界和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中提炼时代精神的精华,对各种学说(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的优秀成分吸收消化,进行综合创造”。由此可见,在他们看来,现代新儒学所追求的儒学发展已经终结,所谓“儒学的第三期发展”也因失去发展的动力和机制而最终要被一种新的传统、一种全新的学说——“和合学”所取代。“和合学”以其所具有的理论思维架构和所要实现的人类和合的终极目标确实让学术界耳目一新,但是否就因此而“取代”儒学,还是值得讨论的。现代新儒学果真会因为对儒学之“超越”与体系之“完善”而终结吗?如此判断未必符合儒学发展的真实轨迹,因为儒学不正是在为“和合学”提供丰富的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过程中而得到新生和发展吗?

也有学者从核心范畴、思维方式和时代鸿沟等三个层面证明儒学已经“终结”了,而这

种“终结”根源于儒学在一个世纪内所遭受的两次打击:第一次打击是新文化运动,虽对儒学冲击最为剧烈,但实际上效果最小。而真正给儒学以毁灭性的第二次打击则是来自传统哲学内部的儒学皈依者,其中“最能体现第二打击的,是杜维明(仅是例证)对儒家核心价值的挖掘”,杜维明被认为是“通过‘挖掘’埋葬儒学意义的典型”。这里我们撇开儒学是否真因“挖掘”而“埋葬”不论,单就其以认定传统儒学与现代汉语之不可通约为理据而宣判“儒学终结”,难免有武断和误判之嫌。

  与“儒学终结论”相反,多数学者对儒学发展的未来前景持乐观态度。他们认为,在新世纪里儒学只要能找准立足点和生长点仍然会取得不断发展。而正是这种在新境遇中找到新定位的儒学显示了其新的理论生长点和融入现代中国社会进步的切入点。这是因为“儒学摆脱了这种状况(即儒学被凝固为国家意识形态,并被君主专制异化——引者注),可以其所固有的伦理道德思想特质,作为一种文化类型和生活方式的传统精神或基本内涵来表现功能、求得发展”。也有学者认为:“古老而常新的儒学面对当今世界的种种问题还会有所作为,……它仍然有自己关照问题的方式与角度,它还会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同样也会因贡献出智慧而焕发出青春和活力。……在儒学与当代社会的双向互动中,使中国社会在全球化浪潮中寻回自家精神,贞定自己,同样促使儒学与时俱进,以全新的面貌立足于世界学术之林”。学者们上述对儒学发展的积极态度有无事实根据呢?究实而论,没有人能够否认儒学中蕴含着可供今天乃至未来社会借鉴的宝贵资源,当然,如何找准“立足点”、“生长点”和“切入点”,还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儒学终结论”和“儒学发展论”可以说是针锋相对,聚讼不已;就“儒学的第三期发展”论说而言,显然属于后者。孰是孰非?相比较而言,我更偏向于“儒学发展论”。儒学不会终结,也不该终结,它理应也能够顺应时代潮流,与时偕行,生生不已。

(《孔子研究》 2008年第06期)

小题1:下列关于“儒学”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   )

A.儒学自古以来经历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境遇。

B.冯友兰、熊十力、牟宗三等人是现代新儒学的代表。

C.杜维明是来自传统哲学内部的儒学皈依者。

D.作者并不赞同儒学因“挖掘”而“埋葬”的观点。  E.“儒学终结论”和“儒学发展论”可以说是势均力敌。

小题2:下列有关“和合学”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

A.和合学的终极目标是要实现人类的和合。

B.作者认为和合学的理论思维架构能让学术界耳目一新。

C.作者认为和合学有可能取代儒学。

D.儒学为和合学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小题3:儒学终结论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证儒学已经“终结”的?(4分)

小题4:作者说:“儒学不会终结,也不该终结。”为什么?(4分)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选文,然后答题。

比玩耍更有趣的是读书

秋萤

       1954年,秦文君出生在上海市内的一条小巷里。

  小时候,秦文君是个爱玩儿的女孩子。那时,她家住的地方有个大园子,园里草木葱茏,花卉芬芳,她常去那里玩儿。因为实在太喜欢那里了,所以,上了小学后,她常常逃学,一个人跑到那个花草繁盛的园子里玩儿。老师知道了,就去找秦文君的爸爸。爸爸没有像一般家长那样大声斥责,更没有动手打她,只是平静地对小文君说:“文君啊,你要是实在不愿意上学,那就别去了。但要是你真的想上学,就不能随便逃课。这一点,你要自己想清楚才行,爸爸不会强迫你。”

  听了爸爸的话,秦文君更得意了。往后,她开始天天逃学,去那个园子里玩儿。转眼间,三五天过去了,小文君发现伙伴们天天都去上学,园子里总是只剩她孤零零的一个人,实在不好玩儿。于是,她又回到了学校。

  如果只知道玩儿,秦文君日后是不会成才的。渐渐地,秦文君发现,还有比玩儿更有趣的事,那就是读书。不久,她变成了一个非常喜欢读书的孩子,有空就去上海少儿图书馆里借书看。图书馆里各种各样的图书,让秦文君眼花缭乱,看完这本,还想看那本;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科普读物,她都喜欢。

  从家里到少儿图书馆,要走25分钟的路,中间要经过一个小公园。每当秦文君借好一本书以后,她就迫不及待地打开来,一边走一边看。走到小公园,秦文君就会到长椅子上坐下来读一会儿。所以,借来的书,秦文君往往在回家的路上就读完了,她只得回去再借。

  见她还书这样快,少儿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员便奇怪地问:“小朋友,你的书都看了吗?”秦文君回答:“看了,我全部看完了!”“这么快,那你把书的内容说一下。”听秦文君说得有条有理,图书管理员乐了,又爽快地把书借给了她。

  读书对秦文君非常有帮助,她不仅学到了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作文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

  小学四年级时,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每个周末开一节文学课,给大家念了很多的书。文学课上,每逢读到精彩处,老师就停下来,等下次再读,这让秦文君急得不行,真想知道以后还会发生什么事情。这样,秦文君的好奇心被激发了出来,对文学的喜爱也更深了。  

1、在小秦文君眼中,为什么读书比玩耍更有趣?

                                                                                                                          

2、你觉得秦文君在文学上的成功与哪些因素有关?

                                                                                                                           

3、请联系上下文,揣摩图书管理员的心理,说说此段描写对表现秦文君的性格有什么作用。

  见她还书这样快,少儿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员便奇怪地问:“小朋友,你的书都看了吗?”秦文君回答:“看了,我全部看完了!”

                                                                                                                            

4、秦文君是个爱玩儿的孩子,上学后她常常逃学,一个人跑到那个花草繁盛的园子里玩儿;《童趣》中的沈复也常常在自然中神游。同样是亲近自然,他们两人有什么不同?

                                                                                                                           

5、得知秦文君逃学后,爸爸并没有斥责和体罚秦文君,只是让她自己好好想清楚。从这我们可以看出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爸爸这种教育方式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