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草木有本心

读唐诗,读到这一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突然想:世上什么东西最惨?是次品。我怎么会从这一句唐诗想到次品呢?不知道,反正我就是想到次品了。 

说次品是婉转的说法,其实就是废品。废品与无用之物是不同的概念。无用之物就是无用,没有什么过错,也许是人们没有想出它的用处,也许是它并不想为人所用就装出一副全不起眼的样子,总之,无用不是褒义,也并不是贬义。但是废品就不一样了,它已经被按照某种希望、某种模式改造,加工(扭曲或者提炼),已经弄得面目全非了,却没有达到被改造的彼岸,没有达到改造者所希望的那种被用的要求,因此被扔到一边,不再被“用”。

我看不起废品,觉得它很可悲。 

而无用之物有趣啊,它自然    春来草自青;它放任    纷纷开且落。保留了许多可能却引而不发,终于任其凋零如陨叶落花,以一无所有保全了天然。

竹子是最中国化的草木,很有用。古时用来做简,用来刻字,一烤会出汗的,所以史书又叫“汗青”。可以建竹楼,可以扎筏,还可以制家具、桌椅、屏风,还有床。 

许多熟悉的带“竹字头”的汉字:竿、竽、篱、笼……都在告诉我们竹子的用处。 

雅一点的则是笠和笔,文人出门和在家随时相伴的。 

最风雅的自然是箫、笛,还有笙。 

人喜欢这些竹制的器物,是从人的立场出发的,若是从竹子的立场出发,被人如此看重是荣宠还是不幸则很难说。 

要被砍下来,接受挑选,然后或劈或凿,又削又磨,甚至千揉百烤,真是苦心志,伤筋骨,可伤可叹。何况还有那些被砍了下来,又因为形状不合要求,或者后来爆裂,或者凿错削坏了……弃而不用的,何等可悲!一旦次了,便什么都做不成了,它永远不能回到山间坡上,做自由自在沐雨栉风的竹子,而且连露水都不来打湿它,它连哭泣都不能够了。它不再是竹子,而且什么都不是。它既不是竹,也不是竹制品,它没有姓氏,只有一个统称,叫做“次品”。 

人总是这样,看到竹子就想到要做成什么,而且相信,经历的所有折腾劳苦都必然会有报偿,要奋斗就要牺牲,而牺牲了就会成功,至少有意义。似乎没有人肯正视一个真相,或者说因为对成功不可抑制的欲望而假装忽略了它:成功都是用牺牲换来的,而牺牲不一定与成功有联系。

何况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成功?现在所谓的成功,不过是按照大多数人的标准衡量的,而按照他人的意志塑造自己,一出发就是错的。

一违本性就是错了,再努力就是错上加错;再不走运成为次品,那真是万劫不复。但是一竿竹子要有用,就是要冒这样的风险的。一个人要成功,是不是也一样? 

所以我喜欢这句诗: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不论是次品还是成品,都不是它的本心。它的本心是做一竿不被理会的竹子,钻出土,解开带绒毛的笋衣,拔节,抽枝,在风里婆娑,在雨中瑟瑟,如果没有葬身熊猫之腹,那等待着它最后结局的是开花,死去……远离欣赏和利用,也远离扭曲的企图,这样自然就避免了厄运。 

无用的竹子应该是快乐的

作为竹子,没有比这更好的命运了。不想有用,就不被扭曲,更永远避免了沦为次品的悲惨。 

在无用中保全了自己,这样就不用为了实现一种可能而舍弃生命内在的九百九十九种可能。不是不能,是不忍,不愿,不甘。 

生命是一朵千瓣莲花,如果我的“本心”拒绝盛放,那么也就拒绝了枯萎和零落。

14.文中“废品”和“无用之物”的含义是什么? 

废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无用之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5.作者为什么说“无用的竹子应该是快乐的”?(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请解释“不是不能,是不忍,不愿,不甘”这句话的含意。(4分)

答:                                                      

17.“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这句话的背后,隐含着作者怎样的价值观?(2分)你怎样评价作者在文中对成功的看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废品:被按照某种希望、某种模式改造加工,弄得面目全非,却没有达到改造目的的事物。

无用之物:【客观上】没有被人们想出用处的事物(2分);或【主观上】不想为人所用而装得全不起眼的事物(2分)。

15.因为:(1)无用的竹子保持了自我的生命本性,自然放任地生长,保全了天然。(2)未被扭曲,避免了成为废品的厄运。

16.这句话表明作者保持生命本心的观点:不是没有取得世俗意义的成功的能力(2分),而是不忍心生命被扭曲,不愿意被某种模式和希望塑造,不甘心为了某个用处而舍弃生命的各种可能。(2分)

17.(1)生命要顺其本性(或“保全本心、保全自我”),要远离欣赏和利用,不必遵照别人眼中的成功标准而舍弃自我。

(2)可以认同,也可反对,言之成理皆可得分。认同的,必须参照文中的观点,说明生命的本性不可违背;反对的,应说明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生价值必须在社会中实现的道理。

14.废品:若答“被违背本性地改造,而未达到改造目的之物”,也得4分

无用之物:若答“自然、放任之物”或“以一无所有保全了天然之物”,得2分

15.每个要点2分。

16.答出“不是不能”的含义2分,答出“不忍,不愿,不甘”的含义2分。

17.(1)答顺应自然,保持本性即可

(2)可以认同,也可反对,言之成理皆可得分。认同的,必须参照文中的观点,说明生命的本性不可违背;

反对的,应说明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生价值必须在社会中实现的道理。(4分)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根据下面文字所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我国财政支农的比重一直偏低,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呈下降趋势,1991—1997年分别为10.3%、10.0%、9.5%、9.2%、8.4%、 8.8%、8.3%的农业财政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仅为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的1/3至 1/2,这一定程度地削弱了农业发展的后劲,导致农业增收乏力,贫富差距逐渐增大,据统计, 2002年农民人均收入为247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703元。

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同时,东西部农民收入差距也在扩大,20多年来,在东部经济取得重大发展的同时,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迟缓,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2002年,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共1742万人,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61.8%,从人均GDP看,1999年东部,中部和西部分别为10089元、5407元和4217元,最高的上海市是最低的贵州省的 11倍。中西部地区与东部的差距.根源于中西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落后,因而实质上还是一个城乡差距和“三农”问题。

为缩小城乡差异,解决“三农”问题,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式启动。在农业税方面,中央原来决定,从2004年开始,用5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取消农业税,但实际上,到2005年底,全国已经基本上取消了农业税(个别省份降至不超过2%),农业年人均纯收入,在2004年打破长期徘徊并增长6.8%的基础上,2005年又在粮食价格较低而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增长近6%,这是1997年以来仅有的两个高增长年份。在医疗方面,继续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在合作医疗保费平均每个农民 30元(中央财政,地方财政,个人分别承担10元)的基础上,中央又增加10元直接补助,在教育方面,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制度,扩大对农村困难家庭子女教育费补贴。

2002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约有多少万人()。

A.2800

B.3100

C.3200

D.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