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读L1、L2纬线上的部分太阳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若L1、L2都位于北半球,H=80°,则(  )

A.太阳直射点纬度的范围为:5°N~23.5°N

B.纬线L1纬度的范围为:20°N~33.5°N

C.纬线L1上各地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

D.M1、M2的经度差始终小于180°

答案

答案:B

题目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L1、L2纬线上的的最大值都是H=80°。A选项,如若太阳直射北纬5度,正午太阳高度为80°,此地应该是南纬5度和北纬15度,题干说若L1、L2都位于北半球,直射点的范围是10°N --23.5°N, A项错误,。B选项可以推算,因为两条同为北半球的纬线正午太阳高度都可以达到80度,太阳直射点应该范围在10度到23.5度之间。再根据L2已经太阳高度为0时,L1太阳还在地平面以上,说明L1的纬度高于L2,L1范围为20°N~33.5°N,L2范围为0°-23.5°,则所以B 正确。C选项应该是正南。D选项因为L2在北半球,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吗,北半球昼大于夜,经度差就可以大于180。 

单项选择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梦的科学与科学的梦

       ①人的一生,几乎有三分之一是在睡眠中度过的,而入睡做梦,是人人都有的经验。 

       ②梦究竟是怎么回事?“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是一种通俗而较为科学的解释。无论怎么光怪陆离的梦境,都是大脑活动的反映,总是和人的经历、想象和心理特点有所联的。佛洛伊德认为,梦是心理活动的反映。巴甫洛夫认为,“梦就是过去各种刺激的痕迹,它们现在以最料想不到的方式组合起来”,强调是生理反应。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梦是人类正常的生理、心理活动,是大脑处理资讯的一种特殊形式。更确切地讲,是感觉敏锐、情感丰富而擅长形象思维的右脑,在摆脱了善于归讷、判断等逻辑思维的左脑作用时,独立处理资讯的结果。在白天清醒时,由于左、右大脑交互制约、补充作用,使我们的思维、工作和生命合“情”合“理”;而夜晚做梦时,左脑休息抑制,右脑就“不受干扰而自由地”处理资讯,往往就会有“情”无“理”,出现许多稀奇古怪,甚至离经叛道的梦境。

       ③这种非正常逻辑的资讯编辑处理,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只是一个或令人惊喜意外、或紧张恐惧、或兴奋行动、或悲戚哀伤的梦而已。而对于诗人、作家、另外一些艺术家或科学家,则可能会是飞来灵感和启示,因此流传着许多梦笔生花的美谈。如庄周化蝶、杜甫梦乡、李贺梦月;莫扎特作曲、梵高作画、斯蒂文森写《化身博士》、凡尔纳写《八十天环游地球》也都有梦中命笔的传说。

       ④艺术创作本以形象思维见长,右脑“独创”而命笔,应不算离奇,但以逻辑思维为主的科学家,也因梦而得“科学启示”,似乎有点奇怪。其实深思一下也可明白,科学的发展和突破,很多时候就是要对原有的“科学”要有新的认识,甚至要否定,不太循规蹈矩的右脑往往比左脑更敢于创新、突破。我们都知道有几个著名的“科学的梦”:凯库勒梦见碳原子跳着像首尾相咬的蛇一样的环舞,从而悟出了苯分子的环形结构,从而揭开了有机化学史上的光辉的一页;门捷列夫梦见元素像小孩纵横排列的队伍,导致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还有笛卡尔、爱因斯坦……都做过“科学的梦”。 

        ⑤从梦的科学和科学的梦明白梦是怎么回事,也可领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之间的辨证关系。在清醒的白天不妨大胆突破陈规旧章,突破“逻辑思维”,也许新的发现、新的发明就会在“白日梦”中给我们灵感和启示。(有删改)

1.为什么说梦“是大脑处理资讯的一种特殊形式”? 

                                                                                                                                              

2.第②段中画线的“合‘情’合‘理’”应如何理解?

                                                                                                                                                 

3.本文以“梦的科学与科学的梦”为题有什么好处?

                                                                                                                                                       

4.文中列举了诗人艺术家“梦笔生花”的故事和科学家的“科学的梦”,二者有什么共同之处?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