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现在一些科学家经常谈论的话题是:温室效应将使地球气温急剧上升,造成南北极冰雪融化,沿海大片土地将被全部淹没。有人则认为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导致气温上升将使植物光合作用的能力相应提高,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再者,由于绿色植物反馈调节的影响,结果也绝不会那样严重。 

法国某大学研究人员通过精密的实验对以上说法有不同看法:按一般理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会促进光合作用;植物因此生长加快并净化环境将是情理之中的事。但事实却是:二氧化碳富集的环境中,绿色植物往往在开始时光合作用效率有些增长,但不久就缓慢下降,直至接近于正常二氧化碳含量时的状况。即使光合作用随着二氧化碳的增加而提高,与植物生长加快也不一定存在必然性,因为这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有的学者还担心,温室效应使得寒冷地区部分冻结着的泥炭解冻后暴露给分解菌,因细菌的作用而释放出的二氧化碳数量十分可观,如果算笔总账,还真有点“得不偿失”呢! 

如果学者们的论证无懈可击的话,那幺,把环境保护的希望寄托于绿色植物自净作用的认识,。

根据文中的内容,对下列概念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温室效应”:指地球气温急剧上升

B.“反馈调节”:指植物光合作用能力相应提高

C.“以上说法”:指与生态学家观点不一致的认识

D.“那样”:指生态学家的话题

答案

参考答案:C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①蛇类是古老而现生的爬行动物,在分类学上与蜥蜴类同为爬行纲动物的有鳞亚纲。

  ②当今地球上栖居的蛇类有3000种左右,其中毒蛇约650种,隶归于约400属11科。此外,还有2科化石种类。我国所产的蛇类有8科64属200余种,其中毒蛇约40多种。

  ③蛇类在世界上的水平分布,以热带、亚热带的数量和种类最多,寒带最少。蛇类垂直分布最高记载是海拔4880米。2000米以上种类较少。从沿海到海拔1000米左右最多。

  ④蛇类的栖居场所很多。有穴居的盲蛇,洞栖的红沙蟒,树栖的有过树蛇等;陆栖的如锦蛇,淡水栖的如水游蛇,海水栖的如海蛇等。

  ⑤蛇类的活动有明显的昼夜性和季节性。眼镜王蛇、眼镜蛇为昼行性蛇类,金环蛇、银环蛇怕强光,为夜行性蛇类,尖吻蝮、蝮蛇喜欢弱光,为晨昏性蛇类。

  ⑥决定蛇类昼夜活动规律的因素相当复杂,主要有视细胞的类型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也有温度与湿度对蛇类活动产生的影响。蛇一般在天气闷热、雷阵雨前后或久雨骤晴,空气湿度较大时喜外出活动。

  ⑦蛇类活动的季节性也很明显。一般蛇的活动期是从春天到冬初。每年3月中下旬,蛇类冬眠初醒反应迟钝;4月下旬至5月初时,蛇四处觅食、蜕皮,随后进入交配季节;6月间的蛇活动频繁;7~8月气温较高,蛇多迁往水边隐蔽处生活,清晨、夜晚出来活动;9~10月的蛇大量捕食,以增加体内养分的积累,为越冬准备;11月间气温降至13℃以下,蛇类陆续入洞冬眠。

  ⑧在蛇类的肥育时期,也正是捉蛇、吃蛇旺季,蛇遭受大量捕杀,年复一年,致使野生蛇类的质量和种群数量逐年下降,还因人口增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乡建设与改造,蛇类的存活变得愈来愈困难。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严禁捕杀野生蛇,并运用生态学知识,改善蛇类生存条件。

  ⑨20世纪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取得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同时,也曾受到大自然严酷的惩罚与报复。以蛇为例,我国南方有些地区,因蛇类数量剧减,造成鼠害的发生与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日益严重的威胁。

  ⑩总结人类的经验,在蛇年伊始,我们严肃地谈谈蛇的保护问题,无论对于蛇还是我们人类,其意义都是深远而现实的。

1.根据第①段意思填填空。

蛇是_____________纲动物

2.用简明的语言概括第⑧⑨两段的中心意思。(不超过2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在介绍蛇的生活习性时,主要说明的是栖居场所和生活习性。其中,略写的是_____________,详写的是_____________。决定蛇的生活习性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第①②段中出现的植物分类学上的概念,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纲——亚纲——科——种——属。(  )

(2)“蛇类垂直分布最高记载是海拔4880米”。用通俗的语言转述这句话的意思,应是:蛇类最高可以生活在海拔4880米的地方。(  )

(3)第⑨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

(4)第⑩段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其作用是点明主旨。(  )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