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12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纵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举。……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各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材料二   五更里,天将明,鸡声报晓。……从今后,抖精神,大家振作。富出钱,贫出力。事事认真。那日本,三十年,转衰为盛。我中国,能改变,怎不如人。兴学堂,讲工艺,农商矿产。保利权,争国体,不让毫分。外洋人,虽强悍,并非神怪,怎见得,我中国,不可相争。……作一段,吧五更,唤人治梦。惟愿的,我中国,永升太平。

——1904年,陈独秀在安庆创办《安徽俗话报》《叹五更一伤国事也》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3分)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司马光所学“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4分)

(3)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

(4)“五更里“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提出了救国方案?(3分)

答案

(1)苏轼:主张考诗赋;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3分)

(2)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4分)

(3)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2分)

(4)举办新式教育;唤醒民众觉醒;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借鉴日本由衰转盛经验;开展反帝斗争抵制外来侵略;保护国家利益,争回国家主权。(答出三点即可。3分)

选择题
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