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下列与扰乱市场秩序罪相关的案例的判断,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所购某名牌轿车行驶不久,发动机就发生故障,经多次修理仍未排除。甲用牛车拉着该轿车在闹市区展示。甲构成损害商品声誉罪
B.广告商乙在拍摄某减肥药广告时,以肥胖的郭某当替身拍摄减肥前的画面,再以苗条的影视明星刘某做代言人夸赞减肥效果。事后查明,该药具有一定的减肥作用。乙构成虚假广告罪
C.丙按照所在企业安排研发出某关键技术,但其违反保密协议将该技术有偿提供给其他厂家使用,获利400万元。丙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
D.章某因房地产开发急需资金,以高息向丁借款 500万元,且按期归还本息。丁尝到甜头后,多次发放高利贷,非法获利数百万元。丁构成非法经营罪
参考答案:C
解析:扰乱市场秧序罪、损害商品声誉罪、虚假广告罪、商业秘密罪、非法经营罪 扰乱市场秩序罪,是指违反国家对市场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进行不正当竞争,从事非法经营贸易或者中介服务活动以及强行进行交易,扰乱和破坏等价有偿、公平竞争和平等交易的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 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是指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本罪的客体是商业竞争对手的商品声誉,A项甲的行为不构成损害商品声誉罪。 虚假广告罪,是指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违反国家规定,利用广告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行为,情节严重的行为。商品或者服务的广告,大多带有夸张性质,在此意义上说,广告或多或少都是夸大广告。消费者也都认识到了广告的夸大性质,故不能将具有夸大性质的广告都认定为虚假广告。只有当某种夸大的广告超出了社会容忍的界限时,才能认定为虚假广告。换言之,对商品或者服务的夸大宣传,足以使一般人陷入认识错误时,才能认为是虚假广告。是否使一般人陷入认识错误,要根据行为当时的具体情况考察,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考察广告的内容。广告的内容极为抽象时,通常不能使一般人陷入认识错误;广告的内容比较具体时,就足以使一般人陷入认识错误。例如,声称某种产品“性能优良、经久耐用”时,即使事实上不符合事实,但一般不能认定为虚假广告。故B项错误。 侵犯商业秘密罪是指违反国家商业秘密保护法规,侵犯他人商业秘密,给商业秘密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权利人”,是指商业秘密的所有人和经商业秘密所有人许可的商业秘密使用人。“重大损失”是指在50万元以上的损失。本罪客观上侵犯他人商业秘密的行为,有如下三种情形:(1)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商业秘密;(2)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上述第一种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3)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4)明知或应知前述第一种至第三种违法行为,而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商业秘密。故C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