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总量平衡理论分析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总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政策选择。
参考答案:经济总量平衡是指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两者相互关系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宏观经济的稳定。对总供给和总需求进行必要的管理,保持两者基本平衡,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首要任务。
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一国长期经济由潜在供给能力决定,短期经济由总需求决定,总需求与潜在总供给扩张速度协调一致决定宏观经济均衡增长。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总需求不足。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和净出口构成。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存在内需不足的问题,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但自从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净出口状况恶化,总需求不旺。所谓内需不足,就是生产出来的东西没人买或买的数量太少,从而制约了企业再生产,限制了总体经济的持续发展。
在我国,总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消费需求不足。
总需求不足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居民收入的增长赶不上国民经济的增长。劳动力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份额过低,而且存在下降趋势。初次分配向资本倾斜,意味着资本积累、投资增长快。一边是资本的积累,另一边是收入的不足,供给过剩成为必然。
(2)收入差距扩大导致消费需求不足。高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通常低于低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因此,收入差距越小,收入分配越均等,平均消费倾向越高。
(3)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社会保障能力明显不足,社会保障覆盖面非常有限,使普通居民即使有钱,也不敢乱花。
(4)居民储蓄持续增长,居民即期消费意愿不强。中国居民的消费行为具有谨慎、保守,喜欢储蓄、崇尚节俭的特征,高储蓄低消费是中国人的消费特征。
(5)消费信用发展不足。信用(借贷)消费不发达,金融机构不愿意给中低收入者提供消费信贷,导致人们的一部分消费需要不能形成有效消费需求。
(6)体制变迁造成收入和支出预期的不确定性增加。我国以前实行的是低工资高福利的分配方式,现在收入分配、福利制度改革,使得许多过去由国家负担的成本逐渐转移到国民身上,人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加剧,人们有钱不敢消费。教育、医疗、住房方面价格高涨,居民消费意愿不足,保持高储蓄倾向。
(7)结构性消费不足和供给过剩。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特点是投资水平高,高投资必然会有高产出,而且劳动力收入份额一直在降低,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和产能过剩。
(8)现行的税收政策对中低收入层的消费不力,如有些行业税收很高,抑制消费。
面对当前内需不足的局面,我们提出以下解决政策:
(1)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政府购买、公共投资、转移支付,适当减税以刺激需求,必要时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
(2)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调整初次分配,增加劳动力收入份额。
(3)调节收入差距,通过税制和转移支付途径,调节收入差距,关键是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培养中产者阶层。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刺激居民消费。
(5)通过经济手段,如价格优惠鼓励居民消费。
(6)完善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养老等,解决居民后顾之忧,以刺激消费。
(7)发展消费信用,鼓励适当提前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