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甲公司有一条生产线,生产X产品,由A、B、C、D四台机器构成,这四台机器均无法产生独立的现金流入,但组成生产线后构成完整的产销单位,可以独立的产生现金流入,构成资产组。A、B、C、D四台机器均系甲公司于2002年12月购入的,成本分别为tJ,00万元、700万元和600万元、80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均为10年,预计净残值均为0,均采用直线法汁提折旧。购入当月该生产线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2009年,市场上出现了X产品的替代产品,X产品市场大幅萎缩,出现减值迹象。2009年12月31日,甲公司对该生产线进行减值测试。2009年12月31日,A机器的公允价值为97万元,如将其处置,预计将发生相关费用22万元;B、C机器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无法合理估计;D机器的公允价值为245万元,如将其处置,预计将发生相关费用15万元;四台机器均无法独立确定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该生产线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为550万元。
[要求]

确定该资产组的减值损失。

答案

参考答案:

解析:确定该资产组的减值损失: 2009年12月31日该资产组的账面价值 =(400-400/10×7)+(700-700/10×7)+(600-600/10×7)+(800-800/10×7) =750(万元) 由于公司无法估计B、C机器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因此该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即等于该生产线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为550万元。 该资产组的减值损失=750-550=200(万元)

阅读理解与欣赏

追随我心

并不很久的以前,也就在1979年到1980年间,在哥伦比亚大学,两个政治科学系大一的新生,在课堂上总是没精打采。其中一个是来自台湾的华裔,喜欢窝在教室左后方的一隅,听得无趣,索性呼呼大睡。这个男孩叫李开复,此君并非厌学,而是对政治科学越来越不感兴趣。蹉跎到大二下学期,他终于决定快刀斩乱麻——转系,改学自己感兴趣的计算机。

兴趣是什么?兴趣就意味着天赋。李开复在计算机系如鱼得水,左右逢源,两年后毕业,成绩居全系之首。

这样的学生用不着按部就班。在教授的推荐下,李开复进入在计算机领域独领风骚的卡内基·梅隆大学,直接攻读博士。计算机学院的院长找他谈话,劈头就问:“读博士的目的是什么?” 李开复大声答:“我从大学带走的将是一篇改变世界的、顶尖的博士论文。”院长予以纠正,说:“你从这儿带走的最有价值的东西,不是一篇论文,而是你分析、思考的能力,研究、发现真理的经验,以及科学家的胸怀。这样,当你有一天改变研究方向,依然可以在任何一个新的领域出类拔萃。”

李开复选定语音识别为攻读方向,经过一年“热恋”,他发现专家系统其冷如冰,远不如统计学有情有义。李开复决心“移情别恋”。他担心导师发怒,谁知得到的回答竟是:“开复,你对专家系统和统计的观点,我是不赞同的,但我可以支持你用统计的方法去做,因为我相信科学没有绝对的对错,我们都是平等的。而且,我更相信一个富有激情的人可以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李开复从导师的大度悟到科学的真谛,他全力以赴,放手一搏。3年过去了,李开复的研究成果及博士论文,引发了那年语音世界最大的冲击波。26岁的李开复功成名就,成为卡内基·梅隆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天之骄子,有尊严,有地位,有课题,有经费,出任大公司顾问,飞赴各地讲学,包括去他的祖籍之邦、魂之所系的祖国大陆。

“让世界因你而不同!”这是李开复埋在心底多年的梦想。1990年,苹果公司的一个邀请电话让李开复开始审视自己:“开复,你是想一辈子写一堆像废纸一样的学术论文,还是想真正地改变世界?”面对苹果公司的召唤,李开复旋即做出回应,走出象牙塔,加盟“改变世界”的大军。

在苹果公司,李开复感受到了从纸上谈兵转入实战的无穷乐趣。1995年,33岁的李开复出任苹果公司的副总裁。

但是他仍然不满足,依然要跳槽,因为硅谷的另一家公司SGI发出了更有诱惑力的邀请——“你想做什么,然后我们根据你的兴趣对公司进行改组。”不是他们缺什么人才,让你去填补,而是诚恳地询问你需要什么平台,以便为你量身搭建。这样的机遇,李开复岂能错过!双方一拍即合,1996年7月,李开复跳槽去了SGI。

李开复奉行“自己设计自己”的人生信条,怎奈SGI是一家硬件公司,开复的长处却在软件开发,这就等于在篮球场上跑马,任是赤兔、骅骝,也撒不开四蹄。日复一日,李开复萌生去意。对于下一个选择,他立下两条标准:一是做软件,二是去中国。

机会来了。其实机会无处不在,就看你有没有做好准备。彼时,比尔·盖茨创立的微软王国要把触角伸向中国,李开复成为它的不二人选。时间:1998年金秋;职务: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

  李开复在中国市场的开拓,值得写部书来描述,那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创新理念、绝对领先的科学技术在神州大地生根发芽。微软只是起用了一个人,就开拓了中国市场;李开复只是“追随我心”,就一跃成为微软王国的副总裁。

在你我想来,这该是李开复的最后一站。在微软占据高位,与比尔·盖茨亲密共事,坐拥财富和风光,“花迎喜气皆知笑,鸟识欢心亦解歌”。人生至此,夫复何求?

李开复不这么想,他后来回忆:“我如同一部庞大机器上的零件,在中规中矩、没有任何发挥空间的环境下运行着。这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可以被替换的光鲜零件。那种价值的缺失感以及精神上的落寞占据了我的内心。”

微软既然已无成长空间,那就走吧!到哪儿去?他相中了Google。但他清醒地意识到,管理更多的人马,不是自己的所爱,他渴望从无到有的创新,而不是经营一个巨无霸。于是,在2009年9月,李开复又一次选择潇洒地离去。

向总部递交辞呈之际,Google高管艾伦·尤斯塔斯试图用更优厚的条件予以挽留。李开复真诚地说:“我的人生还有一个缺憾没有实现,现在得去弥补。我可能创办一家‘创新工场’,和中国青年一起创造新的技术奇迹。”

如今,李开复正在按照他本人的意愿,在神州大地进行“创新工场”试验。他会成功吗?我想这是毫无疑问的,也是次要又次要的,那么,最主要的一点是什么呢?诚如他自己所言:“人生在世时间非常短,如果你总是不敢做想做的事情,那么一生过去了,你留下来的只有悔恨,只有懊恼。”“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然后从中学习,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才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以时间为顺序,撷取李开复从求学到追求事业过程中的典型事迹,结构严谨,首尾呼应,让我们看到了李开复不平凡的人生历程。

B.对政治科学不感兴趣的李开复到大二下学期终于决定转系,大学前两年的时光浪费不少,这让他内心充满了痛苦。

C.从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与李开复的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李开复对读博士目的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

D.大学象牙塔内的研究只是纸上谈兵,毫无乐趣,这是李开复加盟苹果公司的原因之一;实战的无穷乐趣,让李开复在苹果公司的地位大幅度提升。E.文中“赤兔”、“骅骝”的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李开复作为软件方面的专家在SGI无法施展的窘境,“自己设计自己”的愿望无法实现。

小题2:文章中李开复的哪些人生历程体现了他“追随我心”的追求?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6分)

                                                                                   

                                                                            

小题3:文章最后两段引用了李开复的话,请简要概括引用这些话的作用?(6分)

                                                                                   

                                                                            

小题4:李开复曾说:“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或者是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8分)

                                                                                   

                                                                            

问答题

A实业公司在生产某治理污水的产品时需要一种化工原料。该公司的采购经理李某问遍其所熟知的公司和厂家均未找到符合该公司质量要求的该种化工原料,履行期一天天迫近。李某忽然想起自己的一位同学王某也在化工行业工作,便打电话给王某,王某说自己的公司也没有这种化工原料。李某便委托王某帮助打听哪里卖这种原料,如果真能尽快找到的话,李愿以公司名义向其支付一定报酬,王某应允。后王某经多方联系,果然发现与其同市的B公司库存有这种化工原料,卖价为5万元/吨。王某迅速告知李某,同时说明自己因联系该项事务共花去费用1000元,李某表示愿支付3000元作为报酬。同时二人在电话里达成一项委托协议,由王某协助李某购买该化工原料14吨,并代办运输,所产生的一切费用由李某所在公司负担。于是王某来到B公司,找到负责经理张某,张某说目前公司只剩下该种原料14吨,而且由于紧俏,价格已涨到8万元/吨。这时又有一公司采购人员前来洽谈购买该原料事宜。王某急忙电话联系李某,欲告知该情况,可电话却一直没有人接,由于没有其他联系手段,王某只好签署了该合同。后王某和李某取得联系,李某说当天自己正在办理从公司辞职手续。于是李某陪同王某一起找到A公司新经理刘某,刘某认为王某签订的合同价格过高,公司难以承受,于是拒绝承认王某与B公司签订的合同。请根据《合同法》及有关原理回答:

王某与B公司签订的合同是否对委托人A公司有效,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