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运行特征不包括( )。

A.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系

B.多种形式的货币制度

C.多元化的国际清偿制度

D.多样化的国际收支调节方式

答案

参考答案:C

解析:[分析]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运行特征是: (1)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系。自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终结,美元与黄金脱钩以来,国际储备资产的构成就出现了分散化的趋势,逐步形成了目前多元化的局面。其中,美元在各国的国际储备中仍是主导货币,欧元、SDRs和黄金也均占有一席之地。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得到解释。首先,某种储备货币国际需求的变化往往对国内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就美国而言,其国内经济活动占绝对优势;而日本、德国和瑞士等国则是以国际经济活动为主导。因此,任何规模的国际资本流动对美元汇率的影响远小于它对日元、欧元等货币汇率的影响。因此,尽管欧元、日元等在国际外汇市场上很受欢迎,但吸纳国家却拒绝本国货币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发挥重大作用。其次,美元作为国际间最主要的价值单位、交易媒介和贮藏手段的地位仍不可替代。近年来,SDRs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作用也在日益加强。SDRs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70年为弥补美元储备的不足而创立的,它以当时16个最大贸易国货币价值的加权平均为基础,这种复合使SDRs作为储备货币可以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 (2)多种形式的货币制度。根据1976年4月IMF的修正案,IMF成员国可以自行安排其汇率制度。对发达国家来说,一般实行的是有管制的浮动汇率制度和自由单独浮动汇率制。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主要选择钉住汇率制,包括钉住单一货币(如美元、法郎)和钉住一篮子货币(如SDRs)。实行钉住汇率制的货币同被钉住的货币/货币篮子的汇率保持不变,而对其他货币的比价随钉住货币/货币篮子的变动而同比例变动。钉住一篮子货币的国家往往根据其贸易伙伴国的分散程度来选择这一系列货币。 (3)多样化的国际收支调节方式。对所有国家来说,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方式主要有三类:管理总需求或收入水平、调整汇率水平以及对影响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实行直接控制。 因此,本题应选C。

多项选择题
问答题

正保股份有限公司(本题下称“正保公司”)外币业务采用即期汇率的近似汇率进行折算,假定该公司以每月月初的市场汇率作为当月交易发生日即期汇率的近似汇率,按季核算汇兑损益。20×9年3月31日有关外币账户余额如下:

项目 外币金额(万美元) 折算汇率 折算为人民币金额(万元)
银行存款(借方) 600 6.83 4098
应收账款(借方) 500 6.83 3415
长期借款—A 2000 6.83 13660
长期借款—B 2000 6.83 13660
应付利息—A 50 6.83 341.5
应付利息—B 60 6.83 409.8
长期借款A系20×9年1月1日为建造某生产线而借入的,借款期限为2年,年利率为10%,按季计提利息,每年年末支付利息。长期借款B系20×8年1月1日借入,借款期限为3年,年利率为12%,每年年末支付利息。生产线于20×9年1月1日开工,并于当日开始发生资产支出,截至第1季度末,已累计使用外币借款3300万美元,预计将于20×9年12月完工。 20×9年第2季度各月月初、月末市场汇率如下:
日期 市场汇率
4月1日 1美元=6.83元人民币
4月30日 1美元=6.81元人民币
5月1日 1美元=6.81元人民币
5月31日 1美元=6.83元人民币
6月1日 1美元=6.83元人民币
6月30日 1美元=6.84元人民币
20×9年4月至6月,正保公司发生如下外币业务(假定不考虑增值税等相关税费):
(1)4月1日,为建造该生产线进口一套设备,并以外币银行存款140万美元支付设备购置价款。设备于当日投入安装。
(2)4月20日,将160万美元兑换为人民币,当日银行美元买入价为1美元=6.77元人民币,卖出价为1美元=6.87元人民币。兑换所得人民币已存入银行。
(3)5月1日,以外币银行存款向外国公司支付生产线安装费用240万美元。
(4)5月15日,收到第1季度发生的应收账款400万美元。
(5)6月5日以每股1.5美元的价格购入乙公司B股100万股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当日即期汇率为1美元=6.85元人民币,另发生佣金等1万美元,相关款项均以美元银行存款支付,不考虑其他因素。20×9年6月30日,由于市价变动,当月购入的乙公司B股的市价变为每股2美元。
(6)6月10日按面值购入100万美元的债券,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购买当日的汇率为1美元=6.87元人民币。20×9年6月30日,债券的公允价值为110万美元。
(7)6月30日,计提外币借款利息。
(8)生产线建造期间未发生中断,不考虑其他因素。
要求:

计算20×9年第2季度计入在建工程和当期损益的汇兑净损益并编制相关的会计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