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多项选择题

当需要限制变电所6~l0kV线路的短路电流时,可采用下列( )措施之一。

A.变压器并列运行
B.变压器分列运行
C.采用高阻抗变压器
D.在变压器回路中装设电抗器

答案

参考答案:B,C,D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谏成帝营陵寝疏

[西汉]刘向     

  臣闻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孝文皇帝居霸陵,顾谓群臣日:“嗟乎!以北山石为椁,岂可动哉!”张释之进日:“使其中有可欲,虽锢①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

  《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棺椁之作,自黄帝始。黄帝葬于桥山,尧葬济阴,丘陇皆小,葬具甚微。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皆无丘陇之处。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逮至吴王阖闾,违礼厚葬。十有余年,越人发之。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成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牟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是故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无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陇弥高,宫庙甚丽,发掘必速。由是观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

  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莫不称贤明。及徙昌陵,增埤为高,积土为山,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愍焉。陛下慈仁笃关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比方丘陇,违贤知之心,亡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秦始皇增山厚藏,以侈生害,足以为戒。初陵之模,宜从公卿大臣之议,以息众庶。(节选自《汉书·楚元王传》,有删改)

  【注】①锢:用金属溶液填塞空隙。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释之向汉文帝进言:假如有的王陵被人觊觎,即使陵寝修建得十分坚实,终会被人盗挖开。文帝明白了这个道理,最终薄葬。

B.吴王阖间违背礼制,实行厚葬;秦始皇大建陵墓,山坟高耸,陪葬丰厚。但没过多长时间,他们的陵墓或被人挖掘,或遭人破坏.可悲可叹。

C.文、武、周公、秦穆公,为长久计,实行薄葬,他们都是道德高尚的智者;那些奢靡厚葬的人,实际上都是无德寡知者。

D.王侯丧葬之事,关乎人心向背、天下安危,俭则吉,奢则凶。因此,作者在文末劝说成帝弘扬古帝先人的美德,简俭薄葬,不得效法暴秦乱君。   

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傍晚,在 * * 瀛台阴冷黑暗的涵元殿里,年仅38岁的光绪皇帝走完了他悲凉、凄苦、充满哀怨的一生。第二天下午,74岁的慈禧皇太后死于 * * 仪鸾殿。
因政见不同被慈禧幽禁多年的光绪皇帝,尚在壮年,便死在了慈禧前头,而且死期是慈禧临死的前一天。消息从宫中传出,有人震惊,有人愤怒,舆论普遍同情光绪皇帝,认为这绝不是巧合,光绪是被人谋害而死的。
那么,凶手是谁
民间的传说有三种版本。
第一,光绪为慈禧所害。慈禧对光绪执政期间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不甘心听任光绪在自己死后复辟重来,于是在死前下令,秘密处死了光绪。
第二,袁世凯在戊戌变法时出卖了光绪,致使光绪从皇帝变成了囚徒。光绪若重新掌政,袁肯定要遭清算,于是袁以进药为名,将光绪毒死。
第三,李莲英等慈禧身边的太监,倚权仗势,经常欺辱落难中的光绪皇帝,眼见慈禧病危,于是提前下手害死了光绪。
以上三说,各有各的道理,但均系猜想,既无人证,也无物证。而最能洞察光绪病情及死因的证明材料,是现今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当年光绪口述和亲笔书写的自己病情的“病原”,还有清宫太医院太医们为光绪诊病时写下的病历,称“医案”,也叫“脉案”。其中包括光绪去世前半年的医案,保存得非常完整,经档案馆的专家与中国中医研究院的医学专家共同研究,对光绪的死因做出了正确的判断。
光绪37岁时亲书的“病原”说,自己遗精已近二十年,前期每月十多次,近年每月两三次,腰腿肩背酸沉,稍遇风寒必定头疼,耳鸣也近十年了。再向前推,从他15岁时的脉案就可以看出他年纪轻轻就已弱不禁风,感冒与脾胃之病接连不断,身体的抵抗力已降到了极点,日复一日,很少有不吃药的时候。28岁以后,光绪的身体已难以抵御疾病的侵袭,病情不断加重。
精神上的表现为:气不舒畅,心烦而悸,不耐事扰,时作太息,心中无因自觉发笑。
从脉案的记载上看,此后的光绪已是病入五脏,气血双亏,医术高明的太医们,也是万般无奈,所开药方不过尽力维持而已。
到了38岁的前半年,光绪眼看就不行了,朝廷急忙下令征召江苏名医陈秉钧、曹元衡进京,接着又向各省发电报征召天下名医,调用上等药材。但一切努力均告无功,太医、名医个个束手,纵有千般手段,也是回天乏力了。
被征召来为光绪诊病的江苏名医杜仲骏在光绪死前3个月时第一次为光绪诊脉后,就对吏部尚书陆润痒说:“我此次进京,满以为能够治好皇上的病,博得微名。今天看来,徒劳无益。不求有功,只求不出差错。”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七日,杜仲骏告诉大臣:“此病不出四日,必有危险。”
十九日,光绪病象的记录:胸闷气短,咳嗽不断,大便不通,清气不生,浊气下降,全身疲倦乏力。
二十日,光绪病象的记录:眼皮微睁,口水外流,嘴角颤抖。入夜,肢体发冷,白眼上翻,牙关紧闭,进入了昏迷状态。
二十一日,光绪的病象记录:中午,脉搏似有似无,眼睛直视,张嘴倒气。傍晚,六脉断绝。
光绪结束了他38岁的人生。
详考清宫医案,用现代医学的语言来说,光绪是受肺结核、肝脏、心脏、风湿等慢性病长期折磨,致使身体的免疫力严重缺失,酿成了多系统的疾病,最终造成心肺功能衰竭.合并急性感染而死亡。
1980年清西陵工作人员清理光绪的崇陵地宫时,检查了光绪的遗体。并未发现有外伤的痕迹;颈椎与头发经化验,亦无中毒表现。
光绪之死,应属正常死亡。
(冯公《清宫档案揭秘光绪之死》)

与民间传说版本不同,另外一种说法是:

A.光绪为慈禧所害。
B.光绪为袁世凯所害。
C.诸多说法缺证据。
D.光绪为李莲英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