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答案

参考答案:

解析:参考例文               是什么败坏了收容的名声  陕西农民牟某,在广东打工期间,因为没有携带身份证,被当地收容站收容,在转运途中,由于中巴起火,牟某和同车的其他24名被收容者被活活烧死。青年农民郑某在沪务工期间,因无暂住证、务工证被收容遣送,但在遣送时无端失踪。为寻子下落,讨回一个公道,年迈的父亲四处奔走,几番诉讼,终于换来上海遣送站的寥寥歉语及10万元赔偿金私了。结婚证、外出务工证和暂住证俱全的湖南少妇苏某,在广州火车站被巡警强行推上了一辆后厢封闭的警车,送进一家收容性质的精神病医院,投进关有数十名男人的屋子,遭众多暴徒轮 * * 。后来苏某的丈夫来了,要将其带走,但需交2000元才能放人,经过讨价还价,并私下塞给有关人员200元“红包”,放人的费用才降为500元。  在这些由“收容”引起的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恶性大案中,我们都看到了“钱”DD利益的驱动。  其实,国家对收容遣送工作有明确的政策规定,特别是对收容遣送对象有严格的限制性规定。根据《关于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意见》,收容遣送的对象主要是无合法证件、固定住所和无正当生活来源的流浪乞讨人员。因此收容遣送除了其社会管理职能外,还具有福利和救济性质。所谓福利,譬如对被遗弃的儿童、残疾人等,经收容遣送,可以到福利院等地方,由社会福利慈善机构供养;对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国家可以适当安排工作。所谓救济,譬如整个收容遣送过程的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对生活困难的,国家发给救济款。因为被遣送的对象是社会弱势群体,所以国家确定了遣送和安置相结合的政策,以体现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帮助和关怀。  对于收容遣送的经费,国家也有专门规定,应当由各级政府财政负担。如果财政困难,还可以发动社会各界捐款,对于企业捐款的还可以冲抵税款。另外国家还有特殊政策,譬如发行 * * 集资等。在收容遣送经费问题上,国家给了充分保证的政策,因此有关部门应当努力做好这项工作,让老百姓真正体验到政府是在做善事、做好事。  然而,由于利益驱动,一些地方在收容遣送工作中,随意扩大收容遣送的对象,结果是不该收容的收容,不该遣送的被遣送,对真正需要收容遣送的人员反而视而不见,因为收容遣送这些人员无论对单位还是个人都没有利益可图,白忙活,当然没人干。在收容遣送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被收容遣送人员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从而使收容遣送变得可怕起来,使原本带有福利和救济性质的收容遣送工作,成了部门、单位和个人“创收”的工具,甚至成了一些人违法犯罪的避风港。  通过收容遣送来获得利益,不仅歪曲了国家政策,而且还违反了国家法律。在收容遣送中比较常用的“强行拖上警车”“用绳索捆绑”等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都是违反法律规定的。国家没有规定在收容遣送中可以采取任何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个别地方自行制定的在收容遣送中可以采取强制措施的地方法规、规章,违反了《立法法》和《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因为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地方法规、规章没有这个权力。而不限制人身自由,一方面收容遣送的对象来源难以保证,没有对象问谁要钱另一方面,没有了强制措施,谁会主动把钱送上门来因此采取强制措施是收容遣送获取经济利益的必要手段。因此,像巡警竟什么也不说就可以把少妇送进精神病院,一个大活人在遣送中会突然蒸发,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了。  一种有着善意初衷的制度安排,由于利益驱动的扭曲,就这样被搞坏了名声。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切传统都是过去的东西,但并非一切过去的东西都是传统。可是,过去确系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不能离开过去与现在的关系而谈传统。

传统都有其“原本”,原本是传统的始发言行。传统的始发言行有其特定的原始行动者、待定的受动者,还有其特定的叫做参照系的现实环境。在传统的原本中,所有这些都是特定的、不能代替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进展,原本逐步地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东西而为群体所接受,成为凝聚群体的力量,这样,原本也就逐步地形成为传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传统逐步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远离原本的过程。这里所说的远离,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这样,传统在形成过程中就取得了相对独立于原本所处的参照系以及原初说话人、原初受话人的自主性。

正是这种远离或自主性,打破了原本的限制,扩大了原本的范围,丰富了原本的含义。这里的关键在于解释。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这就是传统远离原本的原因。任何一个写下来的作品,一旦公之于世,它就是向广大的人群说话,不仅是向同时代人说话,而且是向后来人说话。作为受话人的读者不仅有同时代人,而且有后来人。读者可以对原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应,这些回应都是根据读者自己所处的参照系对原本所作的新解释。可以说,传统的原本在形成为传统的过程中,不断地参照变化了的环境,在后来的一连串读者面前展开一系列不断更新的世界。写作的原本是如此,行动的原本也是这样。传统的行动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的始料之所及,自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

这样看,传统形成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传统不断更新、不断开放、不断壮大的过程。传统本来就具有两面性,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因新的参照系与之相摩擦而不断更新自己,又因其偏执性而抗拒摩擦,力图使自身永恒化。可以说,传统即是摩擦的结果,又是对摩擦的抗拒。那种把传统一味看成凝固不变而无更新的观点是错误的、不符合史实的。因此,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对旧传统做出新的评价和解释,这样才能使传统展开为有生命的东西。

(选自张世英《我看国学——传统与现代》,有删改)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原本”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原本是传统的具有特定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的始发音行。

B.原本指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凝聚群体的东西。

C.原本是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参照系已消失并成为过去的过程。

D.原本是指有自主性的相对独立于原初参照系、说话人、受话人的传统。小题2:下列各项,不属于分析“传统远离原本”原因的一项是(3分)

A.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这就势必造成传统不断地远离原本。

B.读者对写作原本做出各不相同的回应,根据所处参照系对原本作出新解释。

C.因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传统的行动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始料之所及。

D.传统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因新参照系的作用而具有更新与抗拒的两面性。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原本中的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都是唯一的、不能代替的。

B.因时间推移和历史进展,传统远离原本后就自然丧失了原本的特征。

C.过去是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传统内涵却在新参照系下发生突变。

D.在对待传统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作出新的评价和解释。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