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或坐而论道,或作而行之,或审曲而执,以饬五材,以辨民器,或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或饬力以长地财,或治丝麻以成之。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审曲面执,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天有时,地有气,材有关,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
——《周礼·冬官考工记第六》
材料二
“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隶食职,官宰食加。”
——《国语·晋语四》
请回答:

材料二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经济现象

答案

参考答案:“公食贡”,剥削的实现需要对被剥削者的直接人身控制,“大夫食邑”直接就控制着一定数量的人;“士食田”对“田”的控制本身就意味着以某种方式对一定数量人身的控制,则这三种方式的剥削在本质上完全一样,只是形式和程度有差别而已。依照孟子的定义,“公田”是专门用以实现剩余劳动的土地。士还通过“食田”则可以实现对一个邑剥削的分割,即几个士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对一个邑的联合剥削。

判断题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