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小城镇的发展如何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
参考答案:
解析:直辖以来,良好的经济形势成为小城镇建设最有力的支撑。 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成就,拉近了许多小城镇与主城区和县域经济中心的距离。已建成的达万铁路和渝怀铁路,连川入湘,打开了西南出海通道。“半小时主城”和“八小时重庆”工程的实施,以及渝长、渝黔、渝合等高速公路相继竣工,疏通了城市动脉。三峡库区码头的扩建、机场的修建,疏通了“黄金水道”,架起了“空中走廊”,承接它们的经济辐射,一些沿路、沿江的小城镇被作为市级试点镇重点发展。 三峡工程的移民迁建,为三峡库区的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带来了历史机遇,国家投入的巨额移民搬迁资金,有力地促进了三峡库区的小城镇建设。库区小城镇特别是沿江被淹没的城镇,全部是按照新的城市理念设计建设的崭新面貌。 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典型二元经济结构,使重庆农村难以承接大城市释放的能量,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农民增收,就必须依托小城镇。重庆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一系列文件,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小城镇在不断拓展自己“领地”的同时,功能也日趋完善。目前,重庆小城镇97%的居住人口都用上了自来水,人均住房面积23.6平方米、绿地3平方米。渝北区在几年前就致力于让所有的乡镇做到“净化、美化、绿化”。 小城镇的建设要靠产业支撑,直辖以来,我市依托小城镇建成市政府和农业部命名的乡镇企业工业园60个,吸纳了20多万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这些乡镇企业工业园已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大渡口区八桥镇有400多家乡镇企业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农民人均纯收入已接近当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差别基本消失。在飞速发展的经济建设中,许多小城镇因地制宜,强化优势,合理确定经济发展定位,初步形成了工贸型、资源加工型、旅游型、库区开发型、边贸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发展模式。农民能在小城镇中找到越来越多的生存空间,进企业、开餐馆、跑运输、加工农产品等,农民在小城镇的生活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