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解答题
设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点(n,
Sn
n
) (n∈N*)
均在直线y=x+
1
2
上.
(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2)设bn=3an+
1
2
,Tn是数列{bn}的前n项和,试求Tn
答案

(1)依题意得,

Sn
n
=n+
1
2
,即Sn=n2+
1
2
n
.…(2分)

当n≥2时,an=Sn-Sn-1=(n2+

1
2
n)-[(n-1)2+
1
2
(n-1)]=2n-
1
2
;   …(5分)

当n=1时,a1=S1=12+

1
2
×1=
3
2
=2×1-
1
2
.…(6分)

所以an=2n-

1
2
 (n∈N*).…(7分)

(2)由(1)得bn=3an+

1
2
=32n,…(8分)

bn+1
bn
=
32(n+1)
32n
=32=9,可知{bn}为等比数列.…(10分)

b1=32×1=9,…(11分)

Tn=

9(1-9n)
1-9
=
9n+1-9
8
.…(13分)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这两首古典诗歌,完成: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对下面诗歌的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东皋”,泛指王绩家乡绛州龙门附近的水边高地,暗指诗人隐居的地方。

B.徙倚:迁徙依靠。

C.落晖:落日的余光。

D.薄暮:日将落之时。

2.对下面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以“东皋”、“薄暮”、“望”点明诗人野望的地点和时间,野外一片荒凉,时值苍茫暮色。

B.“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惟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

C.从全诗看,诗人在暮色时分看见的野外景色,是一幅山家秋晚图,美丽的景色让诗人像田园诗人般找到了精神的慰藉,因此他十分乐于隐居的生活,整首诗歌弥漫着愉悦的基调。

D.“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

3.对下面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警。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

B.这首诗前三联写景,通过写景来间接抒发诗人喜欢田园生活的情感,尾联进行议论,表达自己彷徨苦闷之情。

C.中间四句的景色描写手法多样,不但有光与色的展现,而且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都搭配得恰到好处。

D.“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是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   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

B.晋军函陵(驻扎)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C.行李之往来(使者)      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

D.秦伯说(言,道)        又欲肆其西封(扩张)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夜缒而出,见秦伯  B.朝济而夕设版焉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6.分别比较下列四个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以乱易整,不武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A.①②两个“以”不同, ③④两个“而”相同

B.①②两个“以”相同, ③④两个“而”不同

C.①②两个“以”相同, ③④两个“而”相同

D.①②两个“以”不同, ③④两个“而”不同

7.下列句子与例句中“焉”字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A.焉用亡郑以陪邻    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D.且焉置土石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