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流”(中流阶层)与“中产阶级”都可以形容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但是区别却是明显的。“中流”更加注重人们所处社会地位的高低和社会威望的大小,同时也与家庭背景、交际范围、学历、职位等因素有关,而“中产”则更多地强调经济能力。

在中国曾进行一项调查。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赵延东及其课题组曾在2002年10月至11月间,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15000名城市居民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在“高层、中高层、中层、中低层、低层”这五个层次中,选择中间三类的人数比例达到了83.8%。赵延东将之总结为“中间阶层认同”。

波兰社会学家奥索夫斯基曾指出,如果人们在社会不平等结构的认知上倾向于阶梯式分层模式而非两极对立的阶级模式,则说明社会成员的大多数属于中间阶级或阶层。而根据赵延东的调查,当前中国城市社会的结构正表现为一种阶梯式的阶层结构,多数公众认可自己处于中间阶层。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课题组将中国社会的“中间层”定义为,受过高等教育,从事非体力劳动,以知识与技能服务于社会,家庭年收入达到中等以上水平的大城市居民。根据他们在2002年—2004年间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南京五大城市居民生活状况进行的电话调查和深度访谈,可以看出中国的中间阶层们有较强的政治参与热情,偏好文艺、财经、自然科学等类别的读物,20%的中间阶层的人会看一些周报(刊)或周末报,这个比例几乎是其他群体的两倍。而涉足艺术展览、音乐会等文化活动的则较少。

但是,与众多发达国家的“中流”们不同,中国的“中流”们自我定位显然偏低。根据赵延东的研究,中国被调查者认可“中低层”的比率达到26.5%,中高层只有10.4%。相比于美国和日本等国家,中国社会人群表现出一种自我阶层认同向下“偏移”的倾向。年轻一代源源不断地加入“下流社会”,他们最大的特征并不仅仅是收入降低,更集中表现为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意愿、学习动力普遍低落,他们没有进步的企图,“对人生热情低下”,甚至产生“怎么样努力也没有用”的念头。这些本该是“未来中流”的人,慢慢沦入“下流社会”。

日本学者指出,“中流阶层”事实上并没有太稳固的物质基础做支撑,“中流”更多的是一种平等的感觉,在经济发展期,大家相信只要个人努力,就能按照意愿顺利上升,而随着经济的下滑,社会差距拉大,这种公平感丧失,“中流”的共识也就解体了。

小题1:下面有关“中流”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中流”是用来形容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的,与家庭背景、学历、职位等因素有关,同“中产阶级”一样。

B.在经济能力、所处社会地位的高低和社会威望的大小三方面中,“中流”更注重后两方面。

C.各国的“中流”自我定位普遍偏低,自我阶层认同向下“偏移”。

D.“中流阶层”没有太稳固的物质基础做支撑,对人生热情低下。小题2:下列不属于中国的中间阶层的特点的一项是

A.受过高等教育,从事非体力劳动,以知识与技能服务于社会。

B.有较强的政治参与热情,相当一部分人会关注一些周报或周末报。

C.偏好文艺,热衷于艺术展览、音乐会等文化活动。

D.家庭年收入在中等以上水平,居住于大城市。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据赵延东的调查可看出,在“高层、中高层、中层、中低层、低层”这五个层次中,中国的被调查者“中层”认同率为46.9%。

B.中国的年轻一代已经由“未来中流”滑入了“下流社会”,随着收入的降低,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也相应低落,状况堪忧。

C.日本学者认为,只要有了平等的感觉和个人努力,就能形成“中流”共识。

D.公众的中间阶层认同是导致中国社会结构变为阶梯式阶层结构的最重要的原因。

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1:B(A中流与中产阶级是两个概念;C中国的“中流”们自我定位显然偏低;D“对人生热情低下”中说中国的年轻一代,并非所有中流)

小题2:C(中流涉足艺术展览、音乐会等文化活动的较少)

小题3:A(B“已经”表述不当;C不是充分条件,“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D据原文看不出是最重要原因)

解答题
问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