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关于“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的具体内容要求是“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教材主要内容有三部分:
(1)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
时间 | 科学家 | 实验结论 |
1771年 | 普利斯特利 | 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混浊的空气 |
1779年 | 英格豪斯 | 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 混浊的空气 |
1845年 | 梅耶 | 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存储起来 |
1864年 | 萨克斯 | 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淀粉 |
1941年 | 鲁宾、卡门 |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
20世纪40年代 | 卡尔文 | 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卡尔文循环) |
(3)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依据上述材料,确定该部分内容的三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答案
参考答案: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2)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3)描述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
2.能力目标: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研究科学家对光合作用原理的探究过程,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还要有质疑、创新、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二、教学重点
(1)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2)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