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古今中外,对海洋和海权的重视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也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兴衰。阅读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无论是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的地中海文明,还是15世纪开始的大西洋文明,都是伴随着航海和海洋商贸的繁荣而产生的。长期与海洋这样的自然环境抗争,使西方人具有很强的冒险精神和探险精神,渴求知识、乐于探究,追求天生自由,无拘无束。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公元前5至4世纪在地中海世界各领风骚、交辉相映的地中海文明的典型代表,(1分)并简述其政治和思想方面的主要成就。(3分)

材料二:一位外国史学家认为:“宋朝时期的中国正朝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但这一潜在的可能从未实现。”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时出现的“潜在的可能”在明清时期为什么没有得到继续发展。(6分)

材料三:《南京条约》赋予英国可在通商口岸内派驻领事及享有居留权,《黄埔条约》更准许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内建立教堂、医院等设施,自此通商口岸成为在华外人集中地。大多数通商口岸内皆设有租界,主权归中国政府所有,实际上界内管治权与税收权却属外国政府或在华外侨所管理,中国政府无权过问。

(3)根据材料三,与中国传统城市相比,近代通商口岸有哪些突出特点?试从文明演进的视角评价近代通商口岸。(6分)

材料四  材料四  凡一国之盛衰,在乎海权之得失,能主管海上权者,必能主管海上之贸易,能主管海上之贸易者,必能主管世界之富源;处此弱肉强食之秋,立国之要素为军备,军备之要在海权。19世纪以来,海权之争渐趋于太平洋,我国处于太平洋上列强海权竞争之冲。我国海疆袤延七省,苟无海军控制则海权尽失,须重戎备而固海防。盖无舰船,海防无从谈起,有舰船而无训练有素之才,无以用之,有舰械人才而无良港,则海军无驻足之所,一切皆备而无民生之政府,则必导甲午之覆则。海事既备,当以中国人工用船荒之时建船舶、兴商务,沟连世界,亦可得鱼盐之利,可围海造田、潮汐发电。

——引自孙中山相关论述

(4)依据材料四概括孙中山的海权观并分析其原因。(10分)

答案

(1)典型代表:古希腊罗马文明。(1分)

主要成就:古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高度发达;(1分)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的哲学思想大量涌现;(1分)罗马法体系完备,内容丰富,影响深远。(1分)

(2)根本因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占统治地位的自然经济的排斥作用,沉重的封建剥削和“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思想使商品经济缺乏必要的市场和资本,闭关镇国和“海禁”政策限制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和对外交流,重农抑商政策压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6分)

(3)在华外国人主要集聚地;西化(近代化)程度较深;设有租界;列强侵华的产物(半殖民地色彩鲜明)(4分)。

文明演进视角:通商口岸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较早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2分)

(4)观点:保护国内外贸易的发展;维护民族独立;强化海权的关键在民主政府;开发海洋资源,发展中国海洋实业。(每点2分,答对三点给6分)

原因: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中国学习西方进一步深入;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逐步形成。(4分)

题目分析:(1)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的地中海文明”可以很容易的判断出这是说的古希腊罗马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留给后世最宝贵的财富是古希腊的民主制度、民主原则和古罗马的罗马法。它们都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宋朝出现了许多向近代方向演变的因素,但是在明清之际并未继续发展下去。主要的原因可以从明清之际的腐朽的封建制度、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支配和思想上的严重的控制等角度进行分析。(3)此问考查侵华战争的影响:通商口岸的认识。第1问考查比较能力,根据材料从居民构成、享受特权等角度分析,第2问考查的是近代通商口岸的开放对中国产生的客观上的进步的影响,需要从近代化的角度进行分析。(4)从材料“在乎海权之得失,能主管海上权者,必能主管海上之贸易,能主管海上之贸易者,必能主管世界之富源”、“苟无海军控制则海权尽失,须重戎备而固海防”、“当以中国人工用船荒之时建船舶、兴商务,沟连世界,亦可得鱼盐之利,可围海造田、潮汐发电”等信息可以分析孙中山的海权观。这种观点出现的原因要从当时的中国的国情等角度进行分析。

判断题
问答题 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