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入数组a中,请编制一函数jsVal(),其功能是:如果一个4位数的千位数字大于等于百位数字,百位数字大于等于十位数字,以及十位数字大于等于个位数字,并且此4位数是奇数,则统计出满足此条件的数的个数ent并把这些4位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存人数组b中,最后调用写函数writeDat()把结果cnt及数组b中符合条件的4位数输出到OUT21.DAT文件中。
注意:部分源程序已给出。程序中已定义数组:a[200],b[200],已定义变量:cnt。请勿改动主函数main()、读函数readDat()和写函数writeDat()的内容。
[试题程序]
#include<stdio.h>
#define MAX 200
int a[MAX],b[MAX],cnt=0;
void writeDat();
void jsVal()


void readDat()

int i;
FILE*fp;
fp=fopen("IN21.DAT","r");
for(i=0;i<MAX;i++)
fscanf(fp,"%d",&a[i]);
fclose(fp);

voidmain()

int i;
readDat();
jsVal();
printf("满足条件的数=% d\n",cnt);
for(i=0;i<cnt;i++)
printf("%d",b[i]);
printf("\n");
writeDat();

void writeDat()

FILE*fp;
int i;
fp=fopen("OUT21.DAT","w");
fprintf(fp,"% d\n",cnt);
for(i=0;i<cnt;i++)
fprintf(fp,"% d\n",b[i]);
fclose(fp);

答案

参考答案:

void jsVal()

{

int i,j; /*定义循环控制变量*/

int aA,aB,aC,aD; /*定义变量保存D位数的每位数字*/

int temp; /*定义数据交换时的暂存变量*/

for(i=0;i<B00;i++) /*逐个取每一个D位数*/

{

aD=a[i]/A000; /*求D位数的千位数字*/

aC=a[i]%A000/A00; /*求D位数的百位数字*/

aB=a[i]%A00/A0; /*求D位数的十位数字*/

aA=a[i]%A0; /*求D位数的个位数字*/

if((aD>=aC) && (aC>=aB) && (aB>=aA) && aA%B! =0)

{ /*如果千位数字大于等于百位数字,百位数字大于等于十位数字,十位数字大于等于个位数字,并且此数是奇数*/

b[cnt]=a[i]; /*则将满足条件的数存入数组b中*/

cnt++; /*统计满足条件的数的个数*/

}

}

for(i=0;i<cnt-A;i++) /*将数组b中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for(j=i+l;j<cnt;j++)

if(b[i]>b[j])

{

temp=b[i];

b[i]=b[j];

b[j]=temp;

}

}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函数jsVal()要实现两个功能:一是找出满足条件的那些数,并存放在数组b中;二是对数组b中的数进行从小到大的排序。

首先要找出满足条件的数,关键在于判断每个数是否满足“千位数字大于等于百位数字,百位数字大于等于十位数字,十位数字大于等于个位数字,并且该数是奇数”的条件。

其次,将满足条件的数存入数组b中,并用变量cnt来统计数组b中元素的个数。

最后,将所有满足条件的数取出后利用选择法进行排序,即将当前元素依次同它后面的元素进行比较,发现小于该数的数,就进行交换。

单项选择题 A1/A2型题
单项选择题

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宋代学者称杜甫为“圣于诗者”,这主要是指杜甫在诗歌史上地位而言。他们把杜甫视为“集大成”者,认为他是位无体不工、无美不备的诗人。到了后世把杜甫称为“诗圣”,这突出了杜诗的道德含义(郭沫若称其为“诗中圣哲”也是此意),符合杜诗中的儒学内涵。
“诗圣”的名号,使得杜诗所确立的“忧国忧民”思想逐渐成为了主流理论。不管你是否赞成,但都不能不承认诗歌写作应该反映现实和关注国家与人民命运。南宋诗人就说:“忧时本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这是赞成诗人应该忧国忧民的。也有不赞成的,明代的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宏道,提倡个性解放,不同意诗人应有“忧国忧民”的责任感。他在《显灵宫集诸公以麻城山林为韵》中说“新诗日日千余言,诗中无一忧民字”,“自从老杜得诗名,忧国爱民成儿戏”,仔细咀嚼诗意,可见袁氏虽然不赞成此说,但还是把“忧国忧民”看作当时诗歌创作中大多数人所遵循的原则。这些都说明对后世人士影响之深。
诗歌创作乃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日常功课之一,古代学子平常接触最多当属杜诗。因为杜诗中规矩井然,所以,如应酬中大量运用的律体诗,当以杜甫写得最好,很少率意之作;科举考试中用的试帖诗可以模仿杜集中的“五排”(杜甫以后,很少再有人写出像杜甫这样多的高质量的“五排”了)。对杜诗的广泛的模仿从宋代就开始了。书商为了满足这个社会需求,还把杜诗分类编排,给模仿者以便利。这样,杜诗中的思想感情必然会从阅读的渠道渗入到士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去。因此,杜诗中对后世文人士大夫性格的塑造产生影响绝不是夸诞之词。
中国的文学传统,特别是古典诗词对读者思想感情的陶冶力量是很难估量的。杜甫诗发扬了儒家思想中富于伦理价值的思想,对古代读书人有很大影响;施之于今日的教育之中,也当有积极的意义。

对文中第二段加粗的“此”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杜诗“忧国忧民”的思想逐渐成为了主流理论。

B.提倡诗人个性解放,不同意诗人“忧国忧民”。

C.“新诗日日千余言,诗中无一忧民字”。

D.诗歌写作应该反映现实和关注国家与人民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