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下列关于构件破坏形态的说法,错误的是______。

A.少筋梁破坏属脆性破坏
B.超筋梁破坏属延性破坏
C.小偏心受压柱破坏属脆性破坏
D.大偏心受压柱破坏属延性破坏

答案

参考答案:B

解析: 超筋梁破坏属脆性破坏。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最后的塞林格

杨向荣     

  据美联社报道,塞林格走了。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离开了这个世界。也许有人觉得他早已经不在,也许有人觉得他还很年轻。

  读者知道塞林格,几乎都是因为他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小说的主人公——17岁的少年霍尔顿——这个敏感的不良少年不仅在纽约游荡了几十年,也在当代世界文学的长廊中孤独地游荡了几十年。文学史上数不清的成人、王公贵族乃至所谓的伟人都昙花一现地过去了,但是霍尔顿却继续孤独地游荡着。《麦田里的守望者》长久的生命力在于:它塑造了一个聪明得要死、敏感得要命、对成年人的虚伪痛恨得咬牙切齿的纯真少年。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随处都有我喜欢的细节。比如,霍尔顿跟一个叫琴的女孩一起下棋。这个女孩因为家庭虐待的缘故偷偷哭了,眼泪滴到了皇后的头上。我曾经把学校图书馆的英文版《麦田里的守望者》借出来,谎称丢失,花了“巨资赔偿”,然后在扉页标上了描写“琴的眼泪掉在皇后头上”的那一页。塞林格在他随后发表的描写“格拉斯一家人”的小说中都在探讨一个问题:如何回归道德的纯真,他把希望寄托在这些不超过19岁的青少年身上。

  其实,我对塞林格的喜欢最初不是源于《麦田里的守望者》,而是《九故事》。我看到的这个中文译本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出版的,封面是一个嘴唇性感的金发少女的头像,那里的每一篇故事我都反复阅读。其中《笑面人》里的个别段落都能背出来。看完《献给艾斯美的故事 怀着爱与凄楚》后,几乎浑身都颤栗了。我觉得,薄薄的《九故事》完全可以拿来当短篇小说写作的经典教材来研究。

  塞林格于1919年1月1日生于美国纽约市,父亲是个犹太富商。塞林格15岁时就被父母送到一所军事学校住读,《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关于寄宿学校的描述很多是以该学校为背景的。他在参军期间经常打着手电在被窝里写东西。他先后出版的作品有《九故事>《弗兰尼与卓埃》《木匠们,把屋梁升高些》等。

  塞林格后来的几个中篇小说基本上都是描写“格拉斯一家人”的生活片段,主要人物是西摩、弗兰尼、卓埃、布迪。“格拉斯一家人”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一个上层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犹太人,母亲是爱尔兰人,生有子女七人,西摩是长子。西摩是塞林格描写的“格拉斯一家人”的系列作品中的理想人物,是个头脑清醒、意志坚强的圣人,他的思想和言行十全十美,他教诲弟妹不仅要爱这个世界、宽恕这个世界,而且要在这个世界上努力尽自己的责任。

  在这篇小说中,塞林格把西摩的早慧、敏感发挥到了极致。西摩虽然才7岁,但已经透露出对芸芸众生的疏远和不抱幻想的气质,透露出与外部世界的不协调,并且暗示他将从这个世界退场,或者在适当的时候结束生命,或者用自闭和空想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这个庸俗、怪诞、充满功利主义世界的疏远。

  他对任何俗气的东西都十分敏感。他对夏令营的老师们表现出不屑和同情,对天真无邪的孩子将来要面对的问题表示担忧,对那种制度化的教学方式感到极度沮丧,当然,他的挑战也只限于内心的不满。西摩不止一次地希望父母在很多方面能有某种非凡的理解力,从而使自己孤独的心灵获得慰藉,家成为他与这个和自己格格不入的世界抗衡的唯一的也是最后的堡垒。我们从中不难看出这位天才少年步人成人世界的难度。塞林格具有一种通过寥寥数笔就能把人物刻画得细致入微的本事。

  塞林格的小说塑造的很多孩子都是早慧的特殊少年儿童,有的甚至不打算活得很长,也不想拿自己非同寻常的天赋来为功利世界服务。他们属于人间稀罕的那类人物。对这些特殊人群,我们还是心存敬畏的好,因为他们所孜孜不倦地勘探和护惜的东西,想在成人世界再找回来,希望已经极其渺茫。

  《麦田里的守望者》成名之后,他并没有放弃写作,尽管长期隐居,但他确实一直保持写作的状态,但是这些作品却很少被拿出来发表。塞林格隐居之后拒绝和任何媒体接触,这样的态度实在是大多数作家所无法做到的。像塞林格这样珍惜羽毛的作者实在太少了。(根据《文化周刊》2011.2.2改写)     

1.下列对人物通讯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塞林格出名源于其《麦田里的守望者》,其主人公17岁的霍尔顿成为当代世界文学长廊中的经典形象,富有长久的生命力。     

B.《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细节描写令作者难忘,故曾将小说以“巨资赔偿”为代价予以藏匿,但作者对塞林格喜欢却因为《九故事》。     

C.塞林格出生于美国纽约市,其父为犹太富商,少年曾被父母送到一所军事学校住读。霍尔顿实则是作者少年生活的缩影,《麦田里守望者》实际是作者的自传。     

D.文章认为,在塞林格创作的作品中,霍尔顿、西摩都寄寓着作者的理想,他们是完美的理想人物,头脑清醒、意志坚强。     

E.塞林格笔下人物多半是早慧的特殊少年儿童,敏感、自尊,不打算活得很长,具有强烈病态感,故作者认为应倍加呵护。        

2.文章首段说“也许有人觉得他早已经不在,也许有人觉得他还很年轻”,为什么这样说,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文本,回答小说以“最后的塞林格”作为题目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们孜孜不倦……希望已经极其渺茫”,联系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