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在第二审案件的裁判中,下列哪一项表述不违反上诉不加刑原则

A.被告人上诉的案件,第二审法院在不改变刑期的情况下,将抢夺罪改为抢劫罪

B.第一审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判决后,被告人的妻子经被告人同意提出上诉,被害人对附带民事部分也提出上诉,法院第二审判决对被告人加刑

C.被告人上诉的案件,第二审审理判决后,认为第一审判决认定犯罪事实和适用法律没有错误,但量刑偏轻,遂撤销原判,发回原审法院重审,原审法院重审后对被告人加刑

D.第一审判处被告人抢夺罪和故意伤害罪,被告人提出上诉,第二审法院认为第一审判决对抢夺罪量刑偏轻,而对故意伤害罪量刑偏重,故在数罪并罚执行刑期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抢夺罪的刑期,减少故意伤害罪的刑期

答案

参考答案:A

解析:[考点] 上诉不加刑原则 《刑事诉讼法》第190条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被告人或者他的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近亲属上诉的案件,不得加重被告人的刑罚。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或者自诉人提出上诉的,不受前款规定的限制。”故D项错误。 《刑诉解释》第257条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被告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近亲属提出上诉的案件,不得加重被告人的刑罚,并应当执行下列具体规定”……(二)对原判认定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只是认定的罪名不当的,在不加重原判刑罚的情况下,可以改变罪名;(三)对被告人实行数罪并罚的,不得加重决定执行的刑罚,也不能在维持原判决决定执行的刑罚不变的情况下,加重数罪中某罪的刑罚;(四)对被告人判处拘役或者有期徒刑宣告缓刑的,不得撤销原判决宣告的缓刑或者延长缓刑考验期;(五)对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但判处的刑罚畸轻,或者应当适用附加刑而没有适用的案件,不得撤销第一审判决,直接加重被告人的刑罚或者适用附加刑,也不得以事实不清或者证据不足发回第一审人民法院重新审理。必须依法改判的,应当在第二审判决、裁定生效后,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或者自诉人提出上诉的案件,不受前款规定的限制。但是人民检察院抗诉的案件,经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后,改判被告人死刑立即执行的,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知,CD项错误,A项正确。故本题答案为A项。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柳宗元的《黔之驴》,完成1~9题。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口阚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加粗字读音有误的是( )   

A.益(xiá)  大(hǎn)  

B.大(hài)  之(kuī)   

C.跳(liáng)  人(shì)  

D.远(xún)    驴(qián)  

2.解释加粗的字词。   

A.有好事者载以入_______________    

B.驴不胜怒,之_______________    

C.以为噬己也_______________

D.虎喜,计之曰:“技止此耳!”_____________ 

3.下列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B.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C.计之曰:“技止此耳!”

D.虎大骇,远遁。

4.下列语句翻译不恰当的项是:  

(1)下列语句翻译不恰当的项是(   )

A.尽其肉,乃去。  译为:(老虎)吃光驴的肉,就走了。

B.虎因喜,计之曰。    译为:老虎因此高兴起来,心里盘算这情况说。 

C.觉无异能者。         译为:觉得(驴)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似的。

D.益习其声。            译为:渐渐习惯了驴的叫声。

(2)下列语句翻译不恰当的项是(   )

A.至则无可用。           译为:运到后,就没什么用处。

B.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译为:认为(驴)要咬自己,十分的害怕。

C.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译为:渐渐地走出(树林)靠近驴,非常小心谨慎,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D.因跳踉大口阚 ,断其喉。     译为:于是跳跃起来,大声怒吼着,咬断了驴的喉咙。

5.翻译下列句子。

(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驴不胜怒,蹄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文中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分为六个层次,请找出各层次中表明虎的心理的词语。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对课文的相关分析欠准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寓言,通过虎吃驴的过程讽刺了那些本无才能却身居高位、仗势欺人的达官显贵。同时告诉我们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性。

B.本文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语言细腻、生动,尤其是对老虎的心理描写。如“虎因喜,计之曰”,一喜一计就把老虎因摸清驴的底细而高兴至极的心理描写得栩栩如生。

C.“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中“遁”“恐”就是写出了老虎在未认清驴的本来面目之前被驴的庞大外形吓得惊恐万状的情形。

D.“荡倚冲冒”意思是“碰撞、倚靠、冲撞、冒犯”,是老虎为进一步认(摸)清驴的底细而对驴进行千方百计的挑逗,由此可见,老虎的机智,大胆而有谋略。

8.《黔之驴》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9.老虎吃了驴子以后,还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发挥想像,写一篇400字以上的短文。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