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结合给定资料中的具体事例,以“走近低碳城市生活”为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
(1)中心明确,事实与观点紧密结合;
(2)语言畅达,条理清楚;
(3)不少于1000字。

答案

参考答案:[参考范文]
走进低碳城市生活
日前,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第二届“低碳发展·低碳生活”公益影像展上表示,今后5年,我国将适时扩大低碳城市试点的内容和范围。
相对于国家的谨慎规划,各地却早已“轰轰烈烈”地拉开了低碳发展的序幕。目前,内地已有至少100个城市提出了打造“低碳城市”的目标。
怎样才算“低碳城市”“目前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很难说哪些是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城市’。”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说,“发展低碳城市是一个过程,我们强调的是不断向低碳化迈进的方向。”
虽然没有官方标准,但各个瞄着低碳城市的主要抓手大体有四:发展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以替代传统产业,提高新能源的综合利用水平,推进节能减排,倡导市民低碳生活。这四个方面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城市的低碳化进程,但在具体实施中也出现了不少误区。
首先,一窝蜂发展所谓的低碳产业,却因技术创新不够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地方政府动辄提出建设低碳产业园,进行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应用和产业化,罔顾城市本身的产业基础和科研实力。”南京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毕军说。随着“低碳经济区”大量兴建,光伏、多晶硅等产业产能已经出现过剩苗头。
其次,有些城市将“低碳”简单地理解为节能减排,刻意减少高碳行业的比重。事实上,我国仍处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还需要许多高碳行业,这些可以通过低碳技术进行改造,但不能完全摒弃。“低碳建设应该进入统领性的整体城市规划,而不仅仅是工业减排的附属品。”潘家华说。
第三,有的城市倡导市民绿色出行、低碳消费,却不从制度上营造鼓励的氛围。“鼓励大家骑自行车,但在一些高档的场所,却不准停自行车,只许汽车停。”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傅林说。
于是,在各地争建低碳城市的大潮中出现了这样的悖论:低碳发展的背后往往是高碳支撑。有时为了发展某低碳能源或技术,却导致更多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烧着高碳的煤,生产低碳的节能灯”,就是这种现象的鲜明写照。
有专家担心,“低碳城市”在一些地方事实上成为城市营销的新概念,地方官员可以用“低碳城市”的名义招商引资,对政绩进行新一轮包装。毕军认为,在一个城市开展低碳建设之前,首先应重视低碳技术、基础研究、制度建设。否则,空谈多于实践,口号多于行动,最后就是“无米之炊”。
“低碳热情”离不开科学态度,潜在的“红利”要变为现实,还需要理念的彻底转变和行动的扎实跟进。一些发达国家“言大于行”的现实告诉我们,真正的“低碳之路”才刚刚开始,很多最基本的思路还需要进一步理清:政府还是市场,地区还是行业,交易还是税收,生产还是消费解决这些“低碳难题”,创新是根本出路。一是要通过技术创新,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产能;二是要通过政策创新,解决一些地方口号与行动脱节、低碳经济建设缺乏系统性等问题。此外,还应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在更广的范围内推广低碳理念,使每个人都从身边的细节做起,从改变自己的“高碳生活”开始,为共同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解析:[解题指导]
申论文章写作,锻炼考生写作思维,首先要从如何安排结构开始,结构是整个文章的框架,躯体,有它才能支撑整个文章。一篇有逻辑的文章,结构上也要清晰明了,层次鲜明。众所周知,行文的结构可以分总一分总、总一分等形式,这些考生在练习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写作需要灵活掌握;在文章内容安排上也要逻辑分明,结构妥当。

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根据今年六月的统计,全国一亿二千万农户中,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会的,已经有一亿一千万户,占农户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一点七,全国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生产合作组织。加入工业生产合作社、生产小组或者供销生产合作社的,已经占个体手工业从业人员总数的百分之九十。全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经基本上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个体小商业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合作化。

——刘 * * 在中共八大上作的政治报告

材料二: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我们必须根据原料、资金的可能和市场的需要,积极发展轻工业。采取这个政策,才能够有更多的消费品来供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继续保持物价的稳定;能够更快地积累资金,来帮助重工业的发展,片面地强调重工业的发展而忽视轻工业的发展,结果将反而会削弱重工业……有可能高速发展我国的生产力.也必须估计到当前经济上,财政上和技术力量上的客观限制,不应当脱离发展的正常比例。

——中 * * 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丈件

材料三:会议一致同意党中央根据毛 * * 同志的创议而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号召全党同志同心同德,团结全国人民,争取在十五年,或者在更短的时间内,在主要的工业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争取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关于工作报告的决议

材料四:全党目前必须集中主要精力把农业尽快搞上去,只有大力恢复和加快发展农业生产,坚决地、完整地执行农林牧副渔并举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方针,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才能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才能不断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此目的,必须首先调动我国几亿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必须在经济上充分关心他们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切实保障他们的民主权利。

——中 * * 党第十一届中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这一历史事件实行中出现了哪些弊端。(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共八大的主要经济主张有哪些?(3分)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证明该决议未能得到有效贯彻的理由。(2分)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共为“调动我国几亿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在经济上采取了哪些措施?(2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话说明中共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探索中。应该吸取的经验教训是什么?(2分)

问答题 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