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给定资料中的具体事例,以“走近低碳城市生活”为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
(1)中心明确,事实与观点紧密结合;
(2)语言畅达,条理清楚;
(3)不少于1000字。
参考答案:[参考范文]
走进低碳城市生活
日前,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第二届“低碳发展·低碳生活”公益影像展上表示,今后5年,我国将适时扩大低碳城市试点的内容和范围。
相对于国家的谨慎规划,各地却早已“轰轰烈烈”地拉开了低碳发展的序幕。目前,内地已有至少100个城市提出了打造“低碳城市”的目标。
怎样才算“低碳城市”“目前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很难说哪些是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城市’。”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说,“发展低碳城市是一个过程,我们强调的是不断向低碳化迈进的方向。”
虽然没有官方标准,但各个瞄着低碳城市的主要抓手大体有四:发展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以替代传统产业,提高新能源的综合利用水平,推进节能减排,倡导市民低碳生活。这四个方面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城市的低碳化进程,但在具体实施中也出现了不少误区。
首先,一窝蜂发展所谓的低碳产业,却因技术创新不够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地方政府动辄提出建设低碳产业园,进行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应用和产业化,罔顾城市本身的产业基础和科研实力。”南京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毕军说。随着“低碳经济区”大量兴建,光伏、多晶硅等产业产能已经出现过剩苗头。
其次,有些城市将“低碳”简单地理解为节能减排,刻意减少高碳行业的比重。事实上,我国仍处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还需要许多高碳行业,这些可以通过低碳技术进行改造,但不能完全摒弃。“低碳建设应该进入统领性的整体城市规划,而不仅仅是工业减排的附属品。”潘家华说。
第三,有的城市倡导市民绿色出行、低碳消费,却不从制度上营造鼓励的氛围。“鼓励大家骑自行车,但在一些高档的场所,却不准停自行车,只许汽车停。”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傅林说。
于是,在各地争建低碳城市的大潮中出现了这样的悖论:低碳发展的背后往往是高碳支撑。有时为了发展某低碳能源或技术,却导致更多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烧着高碳的煤,生产低碳的节能灯”,就是这种现象的鲜明写照。
有专家担心,“低碳城市”在一些地方事实上成为城市营销的新概念,地方官员可以用“低碳城市”的名义招商引资,对政绩进行新一轮包装。毕军认为,在一个城市开展低碳建设之前,首先应重视低碳技术、基础研究、制度建设。否则,空谈多于实践,口号多于行动,最后就是“无米之炊”。
“低碳热情”离不开科学态度,潜在的“红利”要变为现实,还需要理念的彻底转变和行动的扎实跟进。一些发达国家“言大于行”的现实告诉我们,真正的“低碳之路”才刚刚开始,很多最基本的思路还需要进一步理清:政府还是市场,地区还是行业,交易还是税收,生产还是消费解决这些“低碳难题”,创新是根本出路。一是要通过技术创新,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产能;二是要通过政策创新,解决一些地方口号与行动脱节、低碳经济建设缺乏系统性等问题。此外,还应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在更广的范围内推广低碳理念,使每个人都从身边的细节做起,从改变自己的“高碳生活”开始,为共同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解析:[解题指导]
申论文章写作,锻炼考生写作思维,首先要从如何安排结构开始,结构是整个文章的框架,躯体,有它才能支撑整个文章。一篇有逻辑的文章,结构上也要清晰明了,层次鲜明。众所周知,行文的结构可以分总一分总、总一分等形式,这些考生在练习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写作需要灵活掌握;在文章内容安排上也要逻辑分明,结构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