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1在操作系统中,引入并建立文件管理系统以取代用户自己管理外存、存取外存中的信息、完成外存中大量文档信息的组织和管理等复杂工作。文件是信息的一种组织形式,请解释 1.什么是文件(10分) 2.文件系统的含义(10分) 3.文件的分类(10分) 论述题2 在需求分析阶段,主要是分析信息在系统中加工和流动的情况。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定义了一些不同的映射方法,利用这些映射方法可以把数据流图变换成软件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1.一般把信息流分为几种,它们有什么不同。(6分) 2.写出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的设计过程。(12分) 3.写出变换分析的步骤。(12分) 论述题3 概念结构设计是整个数据库设计的关键,独立于数据库的逻辑结构,独立支持数据库的 DBMS,其目标是产生反映企业组织信息需求的数据库概念结构,即概念模型。目前表达概念设计的工具有多种,其中最著名、最实用的是1976年提出的“E-R模型”。试回答以下问题: 1.E-R模型的基本概念(8分) 2.E-R模型的特点(12分) 3.采用E-R模型进行数据库概念设计的基本步骤(10分) 论述题4 1.物理层的含义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10分) 2.实际的物理层协议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10分) 3.网络层提供的服务与通讯子网内部的操作方式有什么关系(10分)
参考答案:
解析:论述题1 1.文件的概念 文件是信息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存储在外存上的具有标识名的一组相关信息集合。它可以是有格式的,也可以是无格式的。 文件的内容是一组信息集合,可以是源程序、二进制代码、文本文档、数据、表格、声音、图像等。文件具有保存性,它被存放在某种存储介质(如磁盘、光盘等)上,长期保存和多次使用。文件是按名存取的,每个文件都具有惟一的标识名,通过标识名来存取文件中的信息,而无需了解文件在存储介质上的具体物理位置。这三者也称为文件的三个基本特征。 文件通常由若干个称为逻辑记录的单位组成,记录是对文件进行存取操作的基本单位,一个文件的记录可以是等长的,也可以是不等长的。通常情况下,一个记录被认为是一个字节或者一个字节的整数倍。文件代表了计算机系统中的软件资源。 2.文件系统 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包括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包括负责管理文件的一组系统软件,另一方面也包括被管理的对象,即文件。文件系统经由这些系统软件通过文件的方式来组织和管理存放在各种存储介质上的信息,以实现对计算机软件资源的管理。为用户提供了一种简便、统一地存取信息和管理信息的方法,即按文件名进行存取,使用户与文件具体的存放地点、结构等透明,从而使文件系统成为用户与外存储器之间的接口。 文件系统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存储空间的利用率,它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完成文件存储空间管理,实现文件名到物理地址的转换,实现文件和目录的操作,提供文件共享能力和安全措施,提供友好的用户接口。 3.文件的分类 (1) 按文件的用途可分为系统文件、库文件、用户文件、文档文件等。 (2) 按文件的信息流向可分为:输入文件,即只能读入的文件;输出文件,即只能写的文件;以及可读可写的输入输出文件。 (3) 按文件的安全属性可分为:只读文件,即只允许授权者使用、但不允许改写的文件;读写文件即允许授权者读写的文件:非保护文件,即所有用户均可读写或执行的文件。 论述题2 1. 一般把信息流分为几种,它们有什么不同。 一般把信息流分为两种:变换流与事务流。变换流是指信息沿输入通路进入系统,同时由外部形式变换成内部形式,进入系统的信息通过变换中心,经加工处理以后再沿输出通路变换成外部形式离开软件系统;事务流是指当信息沿输入通路到达一个处理,这个处理根据输入数据的类型从若干个动作序列中选出一个来执行。 2. 写出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的设计过程。 (1) 精化数据流图; (2) 区分是事务流还是变换流; 对于事务流区分事务中心和数据接收通路,将它映射成事务结构。对于变换流,区分输出和输入分支,并将其映射成变换结构。 (3) 根据设计准则精化软件结构: (4) 导出接口描述和全程数据结构; (5) 复查; (6) 进入详细设计。 3. 写出变换分析的步骤: (1) 确定数据流图是否具有变换特性; (2) 确定输入流和输出流的边界,孤立出变换中心; (3) 进行第一级分解; (4) 按上述步骤如出现事务流也可按事务流的映射方式对各个子流进行逐级分解,直至分解到基本功能; (5) 对每个模块写一个简要说明,内容包括该模块的接口描述、模块内部的信息、过程陈述、主要判定点及任务等: (6) 利用软件结构的设计原则对软件结构进一步转化。 论述题3 1. “E-R”模型的基本概念: “E-R”模型即“实体-联系”模型,在模型中通常用属性、实体以及实体之间的联系来描述现实世界的信息结构。其中属性是用来描述某一事物的某一特性,在一定意义上说,它是不再需要描述的。实体则必需有一组表征其特征的属性来描述,联系是指实体之间的对应关系。一般分为:一对多的联系、多对一的联系和多对多的联系。 2. E-R模型的特点: (1) 有丰富的语义表达能力; (2) 易于交流和理解; (3) 易于变动; (4) 易于各种数据模型转换,易于从中导出与DBMS有关的逻辑模式。 3. 采用E-R模型进行数据库概念设计的基本步骤: (1) 进行数据抽象,设计局部概念模式,即设计局部E-R模型; (2) 将局部概念模式综合成全局概念模式,即设计全局E-R模型。 这一步是将所有的局部E-R图综合成单一的全局E-R图,即全局的概念模型,设计时应注意解决三类冲突:属性冲突、结构冲突和命名冲突。 论述题4 1.物理层是OSI的最低层,它不是指连接计算机的具体物理设施或具体的传输介质,而只是一个物理连接,用来测量数据链路实体间透明的比特流传输。 目前可提供计算机网络使用的物理设备和传输介质种类繁多,功能各异。物理层的作用就是要尽可能地屏蔽这些差异,使其上的数据链路层感觉不到这种差异,而只需要考虑如何完成本层的协议和服务。 2.实际的物理层协议描述了与通讯传输介质接口有关的4个特性: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和规程特性。 物理层的功能是在具体的物理设备之间完成一条有效的物理链接的建立,保持和拆除操作,为数据链路实体提供透明的比特流传输。 3.网络层提供2种类型的服务,即面向连接的虚电路服务和无连接的数据报服务。网络层提供了哪些服务直接决定了通信子网内部的操作方式。网络层提供的服务不同,其内部的操作方式就不同。 虚电路服务方式的特征: (1) 要求建立链接; (2) 全网地址; (3) 路由选择; (4) 接序到达: (5) 可靠性较高: (6) 适合交互式作用。 数据报服务的特征: (1) 不需要建立链接; (2) 采用全网地址; (3) 数据报不能按序到达目标; (4) 要求路由选择; (5) 对故障的适应性强; (6) 易于平衡网络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