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努力学习请用现代心理学中的集中主要动机理论分析之。
参考答案:人之所以努力学习,是受动机支配的。学习动机就是推动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过程和心理状态,具体就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的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它不仅使学生所学的东西具有一定的指向性,而且也有一定的动力使学习过程中的注意状态、兴趣水平保持下去。
有关学习动机,心理学家们做过许多研究,主要有以下代表性的看法:
(1)学习动机的人本理论:
主要指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人的需要分为自下而上的五个层次。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人心胸开阔、独立性强、具有创造性;他们知道自己的需要,能意识到自己实际上是怎样一个人,自己的使命是什么。从学习的角度看,人们进行学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即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挥、发展和实现。因此,可以说自我实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
(2)学习动机的驱力理论:
伍德沃斯提出行为因果机制的驱力概念。驱力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赫尔提出驱力减少理论,认为驱力是一种动机结构,它供给机体力量,使需要得到满足,进而减少驱力。以后,赫尔又提出,人类的行为主要是由习惯来支配的,而不是由生物驱力支配的。他强调经验和学习在驱力形成中的作用,认为学习对机体适应环境有重要意义。驱力给行为提供能量,而习惯决定着行为的方向。
(3)学习动机的唤醒理论:
赫布和柏林认为,人们总是被唤醒,并维持着生理激活的一种最佳水平,不是太高也不是太低,对唤醒水平的偏好是决定个体行为的一个因素。一般来讲,个体偏好中等强度的刺激水平,因为它能引起最佳的唤醒水平;而对于过低或过高的刺激,个体是不喜欢的。唤醒理论提出了三个原理:①人们偏好最佳的唤醒水平。研究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最佳唤醒水平,高于这个水平时就需要减少刺激,低于这个水平时需要增加刺激,刺激水平和偏好之间的关系是一条倒U形曲线。②简化原理,即重复进行刺激能使唤醒水平降低。例如,一首新歌,人人爱听,唤醒水平是最佳的,多次重复后,人们就会厌烦它,由它引起的激活水平就降低了。过了几年,又会觉得好听。③个人经验对于偏好的影响。研究表明,富有经验的个体偏好于复杂的刺激,经验也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组织刺激。
(4)学习动机的诱因理论:
针对驱力理论的缺陷(驱力理论仅仅强调个体的活动来自内在的动力,忽略了外在环境在引发行为上的作用),提出了诱因理论。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诱因是个体行为的一种能源,促使个体去追求目标。诱因与驱力是不可分开的,诱因是由外在目标所激发,只有当它变成个体内在的需要时,才能推动个体的行为,并有持久的推动力。赫尔接受了诱因变量,把它作为行为的决定因素之一,修改了自己的公式,加了诱因动机K。于是公式P=D×H变为了P=D×H×K。
(5)学习动机的认知理论: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对来自外界的信息经过编码、存储、提取和输入等加工过程,在头脑中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观念。这些观念在刺激和行为间起中介作用,它既能引起行为,又能改变行为,在这个意义上,认知具有动机的功能。动机的认知理论主要有:期待价值理论、动机归因理论、自我决定论、自我功效论、成就目标理论。
①期待价值理论:这是一种早期的动机认知理论。这种理论将达到目标的期待作为行为的决定因素。期待是重要的,它帮助个体获得目标。
②动机归因理论:心理学家用因果分析的方法,从人们行为的结果寻求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称之为归因。归因理论是探讨人们行为的原因、分析原因与结果关系的各种理论和方法的总称。韦纳系统地提出了动机的归因理论,证明了成功和失败的因果归因是成就活动过程的中心要素。韦纳也把成就行为的归因划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同时把“稳定性”作为一个新的维度,把行为原因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如能力、任务难度是稳定的;而努力和运气是不稳定的。根据这几个维度,韦纳提出了两维归因模式。韦纳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如果一个新的结果和过去的结果不同,人们一般归因于不稳定的因素,如努力和运气等;如果新结果与过去的结果一致,人们一般归因于稳定的因素,如任务难度和能力等。这种归因会使人们对下一次的行为结果产生预期。具体来说,如果将成就行为归因于不稳定的因素,人们会预期结果与上次不一致;如果归因为稳定因素,人们就会预期结果可能与上一次一致。
③自我决定论: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德西提出的。这种理论强调自我在动机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认为自我决定是一种涉及经验选择的人类机能品质,它组成内在的动机。自我决定是人的一种选择能力。人们行为的决定因素是自我决定,而不是强化序列、驱力或其他任何力量。人们拥有一种基本的内在的自我决定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以便形成与社会环境的灵活适应。德西等人认为,人们形成了解释信息的不同因果取向,包括个人取向和非个人取向。个人取向是指个体把自己知觉为行为的原因,又叫自主取向;非个人取向指个体的行为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又叫控制取向。采用哪种因果取向将决定行为的结果是自我决定还是非自我决定。
④自我功效论:班杜拉认为,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注意和评价在行为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期待是决定行为的现行因素,强化的效果存在于期待奖赏或惩罚之中,是一种期待强化。把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结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效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种行为的推测和判断,这种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他认为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决定人们进行某种活动时的动机水平。他还认为,自我效能感建立在四种信息源基础上:个体成功失败的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和情绪唤醒。
⑤成就目标理论:德韦克认为,不同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有不同的看法。这种对能力的潜在认识会直接影响到个体对成就目标的选择。如有些个体将成就情境看成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有些个体将成就情境看成是对自身能力的检验和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