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一份综合调查报告显示,明年将参加高考的女生中,只有4%表示可以考虑报考女子大学。因此,现存的女子大学要想办下去,必须考虑改为男女同校。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则将最严重地削弱上述论证

A.女子大学的毕业生在医疗、会计、文秘领域更受用人单位欢迎。
B.大约60%的接受调查的女生表示,她们并不反对办女子大学。
C.女子大学近年来的招生人数有下降趋势,生源质量也不太理想。
D.应届高中毕业生中近年来报考大学的人数有逐步上升的趋势。
E.现有的女子大学每年招生数仅占全国招收女大学生总量的2%。

答案

参考答案:E

解析:题干论证以4%报考女子大学,说明女子大学招生生源不足。该论证假设4%对于女子大学的接受能力来说是不成问题的,而E选项中的2%说明这一假设是不成立的。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1~3题。

  诗歌在中华文化里成就较高,在整个中华文化大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文化最具代表的一部分,如果说西方文化的深层结构在他们的哲学中,那么中 * * 的最高智慧则在诗歌里。

  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因为“诗”在中国艺术中占有着特殊地位。从“诗经”到 “楚辞”再到“乐府”,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再到现代的自由诗,形式虽然千变万化,但却始终占据着中国艺术的主导地位,并渗透到以后出现的其他艺术形式之中。无论何时,都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于传统中,人们将“意境”作为一切艺术所追求的最高目的,而诗词更重意境,因而,从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传统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歌无处不在,无处不用,它的精神主宰着中国艺术的整体精神。凡有人烟处,皆有诗歌:喝酒、行酒令,说的是诗;奏乐、起舞处,唱的是诗;挥刀、舞剑时,吟的是诗。如果说,艺术的发展总是以“人生”做基础,总是激励人们思考生活、批判生活和指导生活的,那么诗歌便指导着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我们追求诗中的理想境界,感悟诗里的人生哲理,不论是低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还是高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我们都能从诗词中领悟生命、从诗词里关照人生。

  从语言的角度来看,与西方语系相比,汉语的精炼美妙是不言而喻的。汉语在词汇上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的特点,在语法上具有灵活性、随意性的特点,在语音上也会因声调不同而带来不同的色彩。更何况诗词讲究对仗、平仄、押韵等音乐性的特点,所以诗歌具有音韵美、和谐关。一个民族的语言,不但是一种特殊的表述方式,而且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感受乃至存在方式。诗词有利于形象性的表述和艺术性的展现,中国人自古就以一种诗性的思维和诗性的态度来对待世界。

  古代中国,无论是自发的艺术创作,还是自觉的艺术理论,都没有将感性和理性割裂开来。这使中国文化长于实践理性而短于思辨理性,而西方文化偏向理性。例如,传统的火药不是依据化学方程式配制出来的,而活字印刷更不具备理论科学的特征。在雕塑、绘画、书法、小说,甚至园林艺术方面,与西方文化不同的是,中国人一开始就不以纯粹科学的手法来摹仿自然,不以纯粹客观的态度来再现生活,于是,无论是雕塑、绘画还是小说或书法,总有一种“气韵生动”的美学效果,都达到了一种 “登山而情满于山,观海而意溢于海”的精神境界,而在戏曲文化和园林艺术上,总让人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实现了一种“神与物游”“物我两忘”的审美理想,实为一种登峰造极的艺术形式。

1.作者说“中 * * 的最高智慧则在诗歌里”,结合全文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在中华文化大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占据着中国艺术的主导地位,并主导着以后出现的其他艺术形式。

B.诗歌的精神主宰着中国艺术的整体精神,他指导着人们追求艺术的理想境界,感悟艺术里的人生哲理。

C.诗词有利于中国文化情感的表述和艺术的展现,中国人以一种诗性的思维和诗性的态度来对待世界。

D.中国文化兼具感性和理性特征,实现了诗歌的审美理想,而西方文化却是将感性和理性割裂开来。

2.下列各项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表现了中国的诗性文化之特征。

B.“诗性文化”是指中国以诗性的思维和诗性的态度来对待世界。

C.中国文化在雕塑和绘画方面,不是以纯粹科学的手法来摹仿自然,而是着重追求一种“气韵生动”的境界。

D.西方语系不具有汉语那种精炼美妙的特点,因而西方文化无法形成诗性的文化。

3.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艺术受诗歌的影响颇深,中国人连挥刀、舞剑时,吟的也是诗。

B.在古代中国,火药并不是依据化学方程式配制出来的,这反映了国人崇尚感性而不重科学的特点。

C.在戏曲文化和园林艺术上,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实现了一种 “神与物游”“物我两忘”的审美理想。

D.一个民族的语言,不但是一种特殊的表述方式,而且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感受乃至存在方式。

单项选择题 A1型题